180319读《中庸》三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者,自然也!
【180319读《中庸》三】每次读《大学》《中庸》,总有一种读《道德经》的感觉,字里行间,好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感觉积累积累着,在一个瞬间,终于两部经典有了连接。都传说孔子见过老子,这个并不重要,也无从确定。但是孔子的思想必然从《道德经》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孔子说他好学不倦,看了很多周朝留下的典籍。那些属于知识,——属于砖头——真正把这些知识的砖块砌成儒学体系,其最重要的粘合剂来自于《道德经》的智慧。孔子实现了对经典的独家解读,并作用于那个时代。在《文心》中,雪漠老师说,对经典与时俱进的解读是最重要的。《道德经》是许多传统文化的源头,孔子取其行为、伦理的部分,应用于家国天下。有人结合了民间巫术,建立了道教。有人为了长寿,修炼内丹,再分支出去有了中医。后来道医没落,中医又跟儒家结合,有了儒医。历史的分分合合中,各种文化也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变变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沉淀之后的结果就是泥沙俱下,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必须取有益于这个时代人心的部分,完成自己,贡献社会。
我们学习的时候需要有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古人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所以古书里动辄说尧、舜、文王、武王、周公如何如何,这是法人,但是毕竟太过遥远,谁也没见过上古圣贤什么鬼。那就法日、月、天、地,毕竟这个东西都能看到感知到,学习它们承载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这个更有说服力。提取具体物体所承载的精神品质,从具象要抽象的过程或许就是儒家的格物。《中庸》里用了很大篇幅写尧、舜、文、武、周公和日月、大地、天、山等,重点是自然界的展示,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个人、家庭、国家乃至茫茫不知的莽荒之地,无不被天地所包围。那作为我们个体生命而言,要学的正好是天地的精神,圣贤之所以是圣贤,恰好具备普通人所不见的特征,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中庸》在这里树立了一个理想主义的大旗,作为个体生命,除了像动物一般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有梦想,人格像天地这么伟大,像日月这么被万人瞩目和颂扬,有点类似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满足基本生活之后,开始有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了。每个人都应该安其位,司其职,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是每个人的天命。
《大学》提出人生框架,要有家国天下的使命感。《中庸》则把使命感的实现路径做了大致的描绘:法天地之道。那么什么是尽头呢?《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中庸,达到自然而然的程度,或者说在整个过程中都要有自然而然的心态。这里的自然而然是明白天命、实现天命的自然而然,而非动物性的不加约束的放纵;是成为日、月、天、地之后的顺其自然。我理解的儒家文化境界也是相当高,也要求有修证,中庸则是自然而然的另一种表述。自然而然在《雪煮道德经》和《光明大手印》系列书中讲的非常多,这里不赘述。孔子应该做到了自然而然,奔波颠沛像丧家犬一样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宁静的,他能活到73岁,跟这个不无关系。
《中庸》里有这么一句,我认为就是在向老子致敬: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但是孔子对外的说法上并没有提及老子,总是提及三朝夏商周如何如何,或许这是一种宣传的需要,毕竟老子在那个年代知名度不高,只是一种宣传,并不代表他本人的内心。
推荐阅读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跨界歌手》:亲情永远比爱情更有泪点
- 考研英语阅读终极解决方案——阅读理解如何巧拿高分
- Ⅴ爱阅读,亲子互动——打卡第178天
- 诗歌:|诗歌: 《让我们举起世界杯,干了!》
- 期刊|期刊 | 国内核心期刊之(北大核心)
-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第26卷(Invasion篇)发售
- “成长”读书社群招募
- 上班后阅读开始变成一件奢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