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兴趣班应该听从孩子的兴趣(这么想就错了「先驱跆拳道俱乐部」)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李笑来
新学期伊始,又到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钢琴、陶艺、围棋、芭蕾、跆拳道等等,各种兴趣班让人眼花缭乱……无奈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必须做取舍,学什么不学什么,筛选绝对是个技术活。
发现,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这件事上,还是挺迷茫的。比如,一位妈妈连续三个学期都在给孩子换兴趣班,上学期是乐高和跆拳道,这学期变成了钢琴和英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儿子上上学期学的应该是小主持和画画。
她告诉我,她也觉得频繁换兴趣班不太好," 可孩子每学一段时间就说没兴趣了,担心坚持下去他也痛苦,只好换一个。主要是我也看不出他到底适合学哪样,只能普遍撒网,什么都试试吧!"
而另一位妈妈表达了相似的苦恼,报了不少班,也没感觉孩子对哪样特别有兴趣,几年下来,不知道是该继续还是该换方向……几年来帮娃报兴趣班、陪娃上兴趣班的经历告诉我,这些迷茫其实都源自一个误区:孩子的兴趣,是选择兴趣班的依据。
在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存在一个默认顺序:首先要有兴趣,然后才能做好。所以,当孩子说没兴趣时,家长也就不去坚持了,在筛选兴趣班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嘴里的兴趣真的靠谱吗?
孩子的兴趣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它不见得是最好的老师,却是最好的借口。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常常对目前所学表示没兴趣吗?除了极少数是努力依然无感外,其余 99% 其实都是因为 "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
著名天使投资人,原新东方名师李笑来先生写过一本书叫《把时间当作朋友》,书中他对 " 兴趣 " 提出了一个新定义: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没兴趣,而是没能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大多数人声称没兴趣,都只是为自己的畏难情绪寻找一个合理化借口。对孩子来说,兴趣班只是看起来很美,一旦开始正式学习,就难免遇到困难。而逃避困难是人的本能,这时候," 没兴趣 " 便成了最好的借口。
没有意识到这个误区的家长,总希望孩子在不断尝试中,自动迸发出对某件事物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而越做越好,最终由爱好发展为特长。实际上,这基本就是个幻想,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普通孩子遵循的顺序都是:不是有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既然大多数孩子是做好了一件事才产生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他在哪件事上最有可能做好。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他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简单地说,就是: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听从孩子的兴趣。
这时候,很多家长可能又会说,我的孩子没表现出对什么事特别擅长啊。发现孩子的长处真的很难吗?
《南方都市报》曾有个 " 少年偶像 " 版,报道的都是些特长少年,有的擅长玩摄像机动不动就自己拍专题片,有的是参加过画展的小画家……我看了这些小孩的成长轨迹,发现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得益于他们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一点点 " 差异 ",再努力创造条件,让那些原本很微小的 " 差异 ",越长越大。
比如其中一个男孩,喜欢跟爸爸聊放学路上的见闻,细心的爸爸发现,孩子的观察力很强,他描述的很多细节都是别人忽略掉的。这个爸爸,想来想去,送了一台二手摄像机给儿子,鼓励他把观察到有趣的事物拍下来,就这样,摄像成了男孩的特长。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难发现孩子长处,是对长处的认知出了问题。长处不是已经成为结果,显现在众人眼前的特长,而是一些细微的 " 个体差异 "。
如果观察细微差异对你来说有难度,也可以用 " 横向比较 "。
两三个兴趣班作对比,看孩子在哪里更容易出成绩,千寻刚开始学的是舞蹈、乐高和围棋,我发现她在乐高课上的表现明显更突出,创意比别人多,对结构的把握也更强。相比而言,舞蹈只能算可塑,围棋就差强人意。于是在做取舍时,我们加强了乐高,舞蹈,放弃了围棋。
根据长处选择兴趣班后,余下的,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努力了,别忘了,要把最可能做好的事真的做好,兴趣才会出现!孩子是一个有限理性的人,他有人的自主性,也有人的本能。我们不能越俎代庖,什么都帮他们决定,但也不能忽视懒惰、逃避的人性,什么都交由孩子决定。
作为家长,最合适的方式是做一个理性温和的助推者,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孩子是非理性的,他们需要你适时的帮助,这个帮助,就包括理性地判断孩子口中 " 没兴趣 " 的真伪度,以及发掘特长、创造机会。
【选兴趣班应该听从孩子的兴趣(这么想就错了「先驱跆拳道俱乐部」)】划重点:
1、给孩子选兴趣班,不要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兴趣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也是最好的借口。
2、当孩子对目前所学表示没兴趣时,除了极少数是确实无感外,其余 99% 都是因为 "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逃避困难是人的本能,这时候," 没兴趣 " 是最好的借口。
3、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他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也就是 : 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听从孩子的兴趣。
4、我们觉得很难发现孩子长处,是因为对长处的认知出了问题。长处不是已经成为结果,显现在众人眼前的特长,而是一些细微的 " 个体差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