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向我们展示了自周代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等。一条石头路,两侧是古居,树木成阴,撒下一片阴凉。风经过此处,留下的,只有凉爽。
我们进入的大门,是建于清代的赵家门楼。上嵌有三块门匾。门中的石匾上刻有“地通乾元”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寓意此地通天,形容这里是个美好的地方。右边的石匾上刻有“光裕”二字 ,意为光前裕后,增光前人,造福后人。左边的石匾刻有“福履”二字,表示脚踩福地,寓意吉祥。
跟着讲解,依次参观。

民俗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庄户人家的华表
关中民俗博物馆总共藏有8600多根拴马桩。拴马桩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其中的169件。
其中,猴子拴马桩占大多数。有一种说法,猴与侯同音,拴马桩上雕只猴子,寓意马上封侯。若猴子的背上背一只小猴子,寓意辈辈封侯。还有一种说法,孙悟空曾于天宫中做过弼马温,所以如果有马绑在猴子拴马桩上,便会很容易被驯服。
拴马桩上刻有妇女像的很少见。该妇女头挽发髻,插有几朵花,带耳环。背上背有一只小猴子,寓意多子多猴。
当然,拴马桩不一定一样高,有的需要仰视。据说,该拴马桩不一定拴马,更主要的是用作观赏。和门口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的作用,还有辟邪镇宅的意义。
所以,拴马柱被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

民俗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中梨园
梨园,便是古代的戏班。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梨园门口有一对卧兽纹石门墩,上有铭文记载泰定元年(及公元1324年)。石墩上是两只卧虎,脖子很短。远观,有似蟾蜍。但老虎的背部,因一次次的风吹日晒,早已光滑。
进入大门,眼前便是戏台。戏台上摆着一些乐器,但我们无缘听它那优美的音调。戏台有似清代的建筑风格--蓝绿相间的屋檐,立体的拼接 。
站于台下,望着台上,耳边隐约传来锣鼓声 ,以板胡为主调。锵锵,锵锵,花旦迈着小碎步走上台。不急,不缓。双手指着远方,眼睛闪闪发光,有神的很。
转身,是看戏楼。与戏台一样,是典型的清代建筑,蓝绿相间,上绘有花朵,或是牡丹吧,红艳艳的,喜庆。
看台上,富家公子坐在看台的最佳位置,手持把折扇,桌上放着几碟小菜,一壶香茗,身后是随从,很是悠闲;村民们坐在角落里,桌上放着一盘花生,旁边没有香茗,只有些散落的花生壳,但只有这时才能放松。不论是富家公子还是村民,无不认真听着,时而微笑,时而叹息,更有甚时,还会轻擦眼角。一曲终了,掌声雷鸣。
百年后的今日,站在戏台与看戏台之间,依稀能看见当时的人,听见当时的秦腔。
回想昨日的芙蓉园,再忆今日的博物馆,皇家与民间,奢华与平淡的对比。黄色,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大气,威严;蓝色、绿色 带给人的,是那一种水乡的少女之感,温婉柔和。相比之下,灿烂的黄色也暗淡了许多。倒是这素色,更深入人心。
往回走,一座座四合院在眼前经过,或许这不是文物吧,而是一段段活着的历史,无声的诉说百姓生活。
【民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