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叶一家》:我不是逃跑,是带着你们深沉的爱,振翅飞翔

前言:《贝利叶一家》是根据维罗妮克·普兰的成长回忆小说《静默》改编的,由艾里克·拉缇戈执导,露安·艾梅哈 、嘉莲·维雅 、弗朗索瓦·达密安等主演的家庭喜剧片。该片于2014年12月在法国首映。这部电影被誉为《不可触碰》后最有观众缘的法国喜剧。倍豆瓣评为“最容易忽视的好电影”和“年度冷片佳片”


该片设定比较新颖,讲的是发生在法国一个叫拉塞的小镇的聋哑家庭——贝利叶一家的故事。他们经营一家农场,主要产品是上等的奶酪。家里出了女儿宝拉以外,贝利叶夫妇和儿子都是天生的聋哑人。宝拉作为唯一的正常人,是负责家庭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外交发言人”。到了年纪叛逆的宝拉,非常喜欢音乐于是和闺蜜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宝拉的音乐老师发现了她的音乐天赋,鼓励宝拉去参加法国电台的歌唱比赛。去巴黎继续学习音乐,而贝利叶夫妇接受不了宝拉去这么远的地方。


宝拉看父母这么伤心陷入了痛苦的挣扎,决定放弃梦想待在父母的身边。贝利叶夫妇在“听到”女儿的歌声后,决定带女儿去参加巴黎的比赛,宝拉在比赛时为了让家人听懂,在台上一遍打手语一遍唱歌。最终因自己的歌唱天赋得到了台下评委的认可。最终宝拉从原生家庭离开,去巴黎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这个人生必经的成人礼,对于贝利叶一家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这部电影没有知名明星、大规模宣传、大的视觉效果的加持,但故事和表演都诚挚感人。用一个轻快愉悦的情节让观众去正视一个普世问题——家庭与自我冲突,我们将如何去协调。所以今天,我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冲突、电影价值”单个角度入手,多维度分析这部电影,而在本文第三部分,我将结合电影的情节以及自己的观影感受,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01 叙述结构:从双线贯穿全片,制造贝利叶一家的冲突,产生情感的羁绊,调动观众情绪,把控故事节奏。
①第一条主线:聋哑的贝利叶先生参选镇长选举
市长到贝利叶夫妇售卖奶酪的市场去拉选票,贝利叶先生不满市长一想推行招商引资,建造工业园区,并将打算收回农田和森林。贝利叶夫妇认为这样做的话,自己的农场就有保不住的危险。于是准备参加之后的市长选举。对于贝利叶先生参选这件事,妻子和儿子都很支持他,而女儿却觉得听力障碍会成为他选举的阻碍。

宝拉觉得:听障本身不是障碍,但这个身份,在政治中会带来不方便。
但是顽固的贝利叶先生怎么会听女儿的忠告,觉得只有万分之一点的机会也要去试试。一家人开始紧锣密鼓的为选举做准备。虽然宝拉不赞同父亲去选举,但是她还是帮助父亲参加选举,首先她先带着父亲去政府报名选举,再一家人照竞选的照片。在准备选举的每晚,贝利叶夫妇都在认真读政治人物的传记,希望能全副武装自己。
现在市长知道贝利叶先生想要竞选市长,就跑到贝利叶先生的摊位去挤兑他,然后被宝拉无情的怼走了。贝利叶先生在电视台的采访中,他表达了他的想法,他觉得最近几年,由于商业闭塞。许多年轻人都离开的这座小城市,许多重要的职业都没有人管理,他不希望放任这样的现象继续发展。他想要在当选市长后,注入新的血液,改变城市的现状,让居民更好的发展。
在父亲如火如荼的选举事业上,宝拉帮助父亲翻译手语内容。但是在最后的选民见面会上,贝利叶先生直接在会上骂选民们净说一些蠢话,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一番糟糕的回答,使贝利叶先生最终竞选失败。
导演在这条主线上并没有深入挖掘,只是浅尝辄止的介绍这段故事。我认为导演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后面的家庭冲突。
②第二条主线:女儿宝拉的音乐天赋被发现
宝拉在学校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加布里埃尔,当知道他参加了合唱团,宝拉也拉着闺蜜参加了合唱团。在一次不经意的合唱练习课上,宝拉的音乐天赋被音乐老师发现。他希望宝拉积极参加合唱团练习,甚至再努力学习声乐去参加巴黎的音乐比赛。虽然宝拉很心动,但是她明白自己这个特殊的家庭离不开自己。最终在闺蜜的开导下决定试试并暂时对家人隐瞒了这件事。
【《贝利叶一家》:我不是逃跑,是带着你们深沉的爱,振翅飞翔】但宝拉一边要帮助父亲参加市长选举,一边要和音乐老师突击练习唱歌,使她苦不堪言,最后宝拉无奈和家人摊牌了,但是父母并不能理解她,舍不得孩子离家这么远。因为宝拉的坚持,家庭矛盾越来越严重。看父母这么伤心,她最后选择放弃巴黎的音乐比赛。学校的合唱演出,让贝利叶先生理解了女儿的梦想,最终带着女儿宝拉去参加巴黎的比赛。最终女儿赢得比赛,准备去巴黎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导演着力描绘宝拉唱歌这一条主线,可能电影的主题还是在女儿宝拉自我成长上做文章,细腻描绘女儿宝拉如何让父母理解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在音乐这条路上大昂异彩。
02 人物冲突:从贝利叶一家的日常生活中,聋哑父母与“正常”孩子磕磕绊绊中的自我成长
①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怨恨”
影片中贝利叶夫妇接宝拉放学因为对声音没有概念,就在校门口大放音乐,周围放学的学生都用以异样的眼光看这一家,弄得宝拉很尴尬赶紧让父亲关掉音乐。宝拉第一次初潮,母亲高兴的告诉贝利叶先生,女儿变成大人了,并拿着宝拉换下的衣服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弄得宝拉十分难堪。其实青春期的宝拉并不喜欢父母对自己过度关心,但怕和父母实话实话后会让他们伤心难过。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时时刻刻围绕着孩子转,很多时候这种过度的关注,会变成一种控制。在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很唠叨,不希望父母过度干预自己或开始怨怼父母。过度关注只会给孩子带来困扰,父母可以试着去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遇到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学着妥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那些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注。
②父母的不支持,只是因为舍不得孩子远行
影片中贝利叶夫妇和女儿宝拉最大的冲突就是关于宝拉去参加巴黎的音乐比赛。贝利特夫妇不希望宝拉参加比赛只是因为不舍得宝拉离开自己。母亲最先崩溃,她实在是舍不得女儿离开自己,所以说了一些别人看起来有些伤人的话。宝拉出生时,母亲得知孩子听力是正常的时候非常难过,父亲安慰她觉得孩子不会像那些正常人一样,我们可以把女儿当成聋子来养。母亲想陪着女儿走过这一生,但是鱼儿却想着展翅高飞,飞向远方。
很多时候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快长大,孩子真的长大了,父母又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总希望将最好的可以给孩子。但是双方行进的方向是不同的,尽管父母对孩子有千万分不舍得,该放手还是要放手的。
03 电影价值:基于故事情节,并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①电影中的音乐婉转,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电影

这部电影中选取的几首法文歌缓慢而纯净,让人久久都沉浸在其中。电影父亲抚摸着女儿宝拉的声带上感受着女儿声带的颤动,女儿选择了那首《我会爱你》,父亲在夜色中用触觉聆听了女儿唱的歌。而女儿宝拉也用这首歌表达了对父母最真挚的爱。在参加巴黎音乐比赛时,宝拉选择了米歇尔·萨尔杜的《振翅高飞》,这首歌是米歇尔70年代的一首名曲,歌词内容与宝拉的经历十分相似,也是讲述一个孩子即将远行,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心声的故事。
“我亲爱的父母,我要离开了,我深爱着你们,但我得离开,今晚你们的还自己要启程远航,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振翅高飞》
女儿在为了让家人能够听懂,在歌唱时同步打起手,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贝利叶夫妇频繁点头,歌声里含着无尽的深情。每一句歌词都直击着观众的泪腺,心灵上获得了回响。
②聚焦现实社会,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多尝试换位思考

影片里最感人的是贝利叶夫妇和女儿都学会了换位思考最终解决了家庭矛盾。女儿宝拉试着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父母,明白父母为什么不同意自己去巴黎。因为不舍,父母不舍得自己去这么远方追梦。宝拉为了父母放弃了去巴黎学音乐的机会,回归父母身边做一个好女儿。当贝利叶夫妇看到在台上唱歌的宝拉,生动而深情,以及周围人赞叹的表情。贝利叶先生在夜色中抚摸着女儿的声带,让女儿再为他唱一遍。他感受到了女儿对音乐的热爱,最后他努力说服了妻子,一起支持女儿去参加音乐比赛。
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不会在一味的听从父母的想法。我只希望在遇到任何事情时,父母和孩子都试着去换位思考,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因为,这样做孩子不仅能自我成长,也能让我们的父母成长起来。
结束语:
这部电影里包含了青春、成长、家庭、梦想和现实这几个经典的电影元素。只是这次导演把家庭放在了特殊的残障人士身上。大多数残障人士的电影都是灰暗的,描述他们的苦难的经历,歌颂他们的坚韧。但是贝利叶一家里,他们却是欢快的、轻松的,有些时候的搞笑的让人忍俊不禁。
贝利叶一家没有因为生理的缺陷而自卑,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工作、生活与人交往。在面对女儿想要离家追梦时,也像正常家庭一样产生矛盾,不舍得女儿离开自己身边,想要永远庇护女儿。但女儿宝拉最终用歌声打动了家人,最终离开家乡,继续追梦,就像电影里那首振翅高飞唱的一样,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即使在远方,宝拉仍然在陪着家人一样。
我觉得理解和尊重其他成员是非常难得的,影片最后宝拉和家人们用力拥抱在一起,在离开时宝拉开心的奔跑着。那种笑容是从内心绽放出来的。家人们的彼此深爱和依赖,最终能支撑宝拉在音乐这条路走得更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