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界线

6月12日,晴。
阅读书目:《过犹不及》。
作者:亨利·克劳德和约翰·汤森德,俩人毕业于同一所心理学研究院,都是临床心理学博士,共同主持一档心理咨询节目,合著了一系列畅销书,《过犹不及》《为婚姻立界线》《为孩子立界线》等。
把握界线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金句:

就像拥有住家的人会在自己土地四周建造地界一样,我们也必须设立心理上、肉体上、情感上、灵性上的界线,来帮助我们分辨什么是我们的责任,什么不是。

要设立良好的界线,一是要对别人设立界线,二是要设立自己内心的界线。

【把握界线】界线并不是遗传而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建造出来的,但关键时期是在孩提时期。

好的关系就必须建立在彼此可以自由地拒绝对方,或可以与对方坦然正视冲突之上。

没有人真正可以逃避生活的管教,人种什么,就收什么。

生活若没有界线,就不算是真正的生活。

建立与维持界线是需要很多的功夫与不断的操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渴望。

记录及感悟:本书告诉我们,需要为心理建立一道界线,来保护我们的思想、情绪、行为。这道界线主要是在三岁以前发展完成,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得到正确的支持,就会出现界线问题。只要意愿强烈,我们可以克服阻力,在别人的帮助下,通过大量操练重建界线。
一、我们的心理需要一道界线来保护我们的思想、情绪、行为。缺乏这道界线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各种界线问题。心理界线。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地界一样,我们的心理也需要一道界线来保护我们的思想、感情、行为,这道界线告诉我们必须对什么负责,不必对什么负责。过分承担别人的责任,或者推卸自己的责任,都属于界线问题。常见的界线问题:一味说“好”的顺从者;不尊重别人界线的控制者;对好事说“不”的回避者,以及听不到别人需求的没有反应者。界线问题往往不是独立的,一个人可以既是控制者,又是没有反应者。
二、心理界线主要是在三岁之前,经历亲密关系期、分离与个体期两个阶段发展完成,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界线问题。亲密关系期出生到四个月。婴儿从妈妈肚子来到陌生的世界,需要知道自己是受欢迎的,是安全的。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充满爱心的情感环境,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帮他建立起内心坚固的基石。分离与个体期分为三个阶段:孵化期:五个月到十个月。婴儿不像头四个月那样依赖母亲,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想要挣脱母亲的怀抱去探索世界。这个阶段对婴儿来说是必须的,母亲要做的是在安全范围内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他感受这种独立。练习期:十个月到十八个月。开始学走路、学说话,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想要把母亲抛在身后。希望看到父母是他的玩伴,一起感受他的兴奋与欢乐,而不打压他的兴致,不准他这个不准他那个。重归旧好期:十八个月到三岁。终于发现“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的”,于是带着“自我”的身份重新回到母亲身边。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唱反调、性情不定、容易生气,学会两个重要的词,“我的”和“不”。父母需要鼓励孩子保护自己的资源,给予孩子说“不”的安全感,并教会他接受别人适度的拒绝。父母容易让孩子界线出问题的行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并给予正确的反馈。父母自己面对界线的不成熟,比如缺少界线、仇视界线、过度控制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父母双方界线不一致等都会对孩子界线的发展产生创伤,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危害。
三、要想重建界线,需要克服外界的、内心的抗拒,找到支持团体,进行大量操练。克服外界的、内心的抗拒。想要设立界线时,一定会遭到别人的抗拒。不管对方什么反应,都请认清,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要因为对方的反击而放弃。同时,诚实地正视自己的抗拒心理,承认自己界线有问题。事先意识到这些阻力并想好应对策略,心有防备,从容面对抗拒。找到支持团体。人们常常抗拒设立界线,就是害怕被抛弃。如果能够打开心门,让别人的帮助进来,你将会发现其实那个可能抛弃你的人并不是这世上爱的唯一来源,你可以从支持团体中得到力量。另一个理由是支持团体可以给你好的意见与教导,帮你坚定改变的意愿。进行大量操练。重建界线不是一蹴而就的,光是懂得这些道理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操练。在面对要设立界线的人之前,可以找支持团体的朋友演练一下,想好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勇敢迈出第一步,当你发现结果并不糟糕的时候,后面的事情就会顺利很多。
到今天方才知道,中庸之道有多么重要,凡事都要把握好度,爱亦如是,爱得过多会成为一种包袱,让人窒息;爱得过少不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个中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关于界线,在所有关系中无处不在,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唯常自省察方不至迷失,生命便是这样前行省察精进的修行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