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旧书之趣

逛旧书的乐趣,始于上大学时旧教材的购买。
只要版本正确,能用来学习功课,旧的新的无甚所谓,上小学时的那种拿到新书,精心挑书皮包装的新奇感早就消失不见了。

但,等我真的到达学校的旧书摊前发现,我的天!那一摞摞崭新的国家地理杂志只买5块钱一本。拿到手中翻看,发觉日期都是一两年前的,那有怎么样,国家地理杂志主要是用来看图,看地貌和风景,这些东西和时效性根本没有关系。
除了地理杂志外,坏了封皮的日本散文,有些发皱的美国小说,还有崭新的世界名著……这些学哥学姐们带不走的财产,被旧书摊老板用废纸价钱收来,然后根据厚度新旧用2元到5元的价钱买出去。
【淘旧书之趣】从此,打开旧书世界的大门,无法自拔!
但,作为人口大省的中等城市,读书的氛围并不浓厚,没有消费的群体,旧书店自然少的可怜。
资源不够充分,我也尝试拓展过其他渠道,例如孔夫子旧书店,作为一个旧书购买渠道,他真的有足够多令人心动的优势,尤其是当你有明确的目标时,我指的书名、作者、出版商、那一年的版本。当以上几个条件都知道后,你找到一本书只是时间问题。
我曾经有段时间,疯狂地迷上了刘慈欣写的科幻小说,把他写过的所有我能找到的书完整地看了一遍后,被地火和山这两个短篇深深地吸引住,那种遇到好文字想占有的欲望,促使我想购买两本实体放在家里。

然而,喜欢大刘的人都知道,他早期的短篇都刊登在科幻杂志上,而科幻杂志早已经绝版。就算不绝版,找一本十几年前的旧杂志也不是什么易事。

但我在网上查询好了地火和山的杂志期数。在孔网上只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找到了,同时拥有两本杂志并愿意不连期售卖的人。
这些是网络时代的便利,但对我来说严重消耗了挑选旧书的乐趣,在网上翻找各种信息比对,一个多小时后,眼睛都花了,十分疲惫。

这段时间,我只能压抑着的渴望。等来到,才真正步入旧书的殿堂。

每次找到一家旧书店,翻翻捡捡,就是一天时光,晚上扛着一捆书回家。

在旧书店里泡的时间长了,慢慢总结出了旧书店之趣。

逛旧书店的第一大乐趣是捡漏。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得到了,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书。
但这时候,要插一句,并不是书店老板,不懂行情定错了价钱。要知道旧书虽有一套定价标准,可是买书人买的是心理价值。是一种我觉着很值得的感觉,毕竟旧书由于年代久远,什么封皮掉了,书页发黄,书脚卷起,里面被人画满了线……等各种问题不断,但这么一本充满缺憾的书,我还是愿意掏钱把他带回家,原因能是什么呢?

第二大乐趣是只有一次机会,我逛过的旧书店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乱,这个乱并不是指得乱摆乱放,而是分类乱,内容乱,统一个架子上可能有养猪指南,也有互联网金融,出版年代相隔20年。这些都是源于旧书不能像新书一样集中购买批发,只能偶然得来。所以这就意味着你眼前的书,购买只有一次,错过了有钱你也得不到。而且旧书店还有着一些某一年代的特殊产物,行文的笔调和封面,看一眼就能知道那个年代的产物,很新奇,常常让人感叹原来政治环境能把语言和思想扭曲到如此程度。例如一本国外的科幻小说,序言里先讲出这本书是为了学术交流探讨资的腐败,这本书的哪一点充分说明了这种腐败,读起来一脸尴尬。
除了封闭,有时候也能遇到开放的书,让你感叹那个年代真是每一秒思想都自由呀!例如,我遇到的一本书,封面用中国挂在祠堂里的族谱,只不过族谱上不供奉祖先而写着车子,票子,亲戚,女人,官……然后上书几个大字中国裙带式关系,内文把这种人情社会的本质直白的剖析出来,并且还添加了事例来丰富内容,十分有趣,不过现在是万万发表不了了。

第三大乐趣是找自己的书,心理学上常说,你以为的选择其实并不是你自己的选择,而是你把别人的思想杂糅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旧书店在选择一本自己的书上是有优势的,没有炫目的宣传海报,没有畅销书推荐,甚至没封皮,只有简单码好的一排排书架,也并没有什么分类标准,只是随意摆放,好像图书管理员只是想把书架填满一样的摆放方式。你来到旧书店遇到什么书,只是天时地利的一种偶然,你今天带走怎样一本书都是有可能的。浪漫点说,是你与这本书的一种缘分。
旧书的乐趣不止这些,只有待在旧书店耗费许多时光的人才能懂得,你什么时候加入进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