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你庭前的杏树

各位亲爱的的学兄,大家晚上好,今天是9月19日,与大家分享《正念的奇迹》一行禅师的著作。
我曾谈过缘起观。当然,所有追求真理的方法都应当被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或绝对真理。禅观事物的相互关联,是为了破除“分别”这一虚妄的遮障,让人们得以融入生命的整体和谐,而不是要创造一个缘起(相互依存,依他起)的哲学体系。
赫曼·赫塞在他的小说《悉达求道记》中,未能洞彻这点,因此笔下的悉达宣扬相互依存的哲学,他的话在我们看来有些天真。赫曼·赫塞为我们展示了一副万物相互依存的图像,图像中的一切都相互关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毫无瑕疵的系统:每件事物都一定嵌入这个互相依存,绝无谬论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不可能思考如何从这个世界解脱的问题。
依据佛教传统观点,实相有三种特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我们先来看依他起性。由于失念(失去正念)与偏见,我们常给实相蒙上一层邪见的面纱,这就是以遍计所执性看实相。遍计所执性是实相的幻相,它将实相看作许多独立的细微个体与自我的集合。
为了打破遍计所执性造成的幻相,修行者必须在万事万物的生灭过程中,禅观缘起与万象的相互关联。这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观照方法,不是哲学教条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仅仅抱着某种概念体系不放,那他只会陷入僵局。
禅观缘起可以让人契入实相,与它合一,不会被某种哲学观念或者禅修方法束缚。筏是用来渡河的,不是拿来扛在肩膀上。指着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本身。
最后,我们来谈谈圆成实性,也就是解脱了遍计所执性造成的邪见后显现的实相。实相就是真实,超越任何概念。没有任何概念能够恰当地描述它,甚至缘起的概念也是如此。为了确保众生不执著于哲学概念,佛学还谈及三无性,以免我们被三自性教义束缚。这是大乘佛教教义的实质所在。
当了知实相的圆成实性,修行者已达致无分别智。这是一种奇妙的圆融境界:主体与客体的区别不复存在。这并非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只要稍微坚持精进修习,我们至少能尝到它的滋味。
我的桌上有一叠孤儿扶助金申请书,我每天都翻译一些。在我开始翻译一份申请书之前,我会凝视照片中孩子的眼睛,仔细察看他的表情和特征。
我感觉到我和每个孩子之间存在的深刻的联系,这让我能够与他们进行特别的交流。当我将这种感受写给你时,我看到,我在翻译申请书那些简单文字时,我在其中体验到的交流,就是一种无分别心。
我看不到有一个“我”在翻译申请书帮助每个孩子,我看不到有哪个孩子在接受爱与帮助。孩子和我是一体的:没有人在怜悯,没有人在求助,没有人在援助。没有任务,没有社会工作,没有悲悯,没有特别的智慧。这就是无分别心的时刻。
当你体会实相的圆成实性,你庭前的杏树就有可能完全地显露它的本性。杏树本身就是真理,就是实相,就是你自己。所有经过你庭前的人,有多少人真正好好地看过这棵杏树?艺术家的心可能敏感些,他或她会比其他人更深入地看这棵树。因为拥有一颗更开放的心,艺术家和树之间必定存在某种交流。
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心。假如你的心未被邪见蒙蔽,你会自然地融入与这棵树的交流中。这棵杏树将自己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你面前。洞彻杏树就是见道。曾经有人请求一位禅师解释实相的奥秘,禅师指着一棵柏树说:庭前柏树子。


【正念的奇迹】你庭前的杏树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正念的奇迹】你庭前的杏树】今天就读到这里,各位亲爱的学兄,您有收获吗?欢迎您与我交流,通过我把您宝贵而丰富的人生收获分享出去,我们共同打造美好精神的家园。感谢您的参与与支持,谢谢!明天我会继续与您分享《正念的奇迹》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