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梦想与现实的中转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遍地高楼大厦,作为地区单元主体的乡村,随着大范围的拆迁也融入到城市中,曾经生活在乡村的村民,也成为城市化的受益者。但“城市”一词,是有城也有市,“市”意味着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如何能上市经营;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不同,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以乡村为主体,普通黎民百姓只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基本可以解决生存问题,娶妻生子,完成生命的延续。
【城中村,梦想与现实的中转站】一旦进城就不一样了,城里没有多余的土地用来耕种。古代的人想走出乡村,光宗耀祖,最常规的方式就是考科举,混上一官半职,就可以成为公家人,靠着政府的俸禄吃饭,政府的俸禄是从税收中得来的,这就意味可以不用体力劳作,有专门的人供养。但是如果土地没了,也没有能力考仕途,更无本钱经商,则只能去城里卖苦力!
如今的社会,情况已经大变。即便是家有良田,年轻人也不愿意待在农村。乡村越来越多出现空巢化,儿女多在城里,所以给与老人们含饴弄孙的机会,也改到了城里,儿女多半工作繁忙,进城的老人也有了保姆的价值,但是这也不错,最起码比在乡下农村的生活条件好,只是生活环境需要适应,婆媳关系需要忍气,没有了周围老邻居、老乡亲,冷清需要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在写字楼里、喝着咖啡,每天对着电脑敲击垫盘的白领。那些学历不高只能依靠体力工作或刚进城没有经济基础的年轻人,就只能想办法在城市的过渡地带寻求落脚之处,这些城市过渡地带主要是城中村,他们还不是城里人,但是也脱离了农村,最起码内心已经摒弃了农村的老家,愿望是在城里扎根。
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剧,也变成大众化的脸谱,这是在这个时代城市固有的发展姿态,相似而又模式化,能代表一座城市本身特色的东西越来越少、能把人引入历史感的元素也越来越淡,但更多的人不会关注这些与自己无关的东西,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座城市给予自己的压力、生活如何改善和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感光度。即使住在城中村,在老家人看来,他们也是城里人,可以在别人能够注意到的任何位置注释自己城市的名片!
文章图片
顺着我所在的小区一直往北走,就能看到最近的一个城中村。它分左右两部分,中间夹着一条长长的街巷,街巷很长,一直走下去,就会豁然开朗见到对面很多漂亮的写字楼和新建的居民区,写字楼底层是五颜六色的底商招牌,仿佛是给城市涂抹的特有的靓装,与城中村相比,那里明显干净整洁,规划合理,形形色色的流动的人群像聚合了,撒开了,奔向城市的各个角落。
文章图片
城中村位于两个小区之间,它就像一块夹在中间的跳板或中转站。深入村中,让人立刻就会感受到一种市井的气息、生活的本源。街边布满了歪歪扭扭的广告招牌,写着招租的黑白自建房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洗过的衣服,坐在街角喝着啤酒吃着盒饭的中年大叔一脸满足;满身油污的厨师蹲在店门口边抽吞云吐雾边玩着手机;远处工地的工人们依然在劳作着,那即将拆除的残垣断壁会不会是一座新的建筑的起点。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从全国各地赶来暂且委屈其身。巷子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梦想,梦想是美好的,但生存也是现实的;每个人都可以走出不同的半径,留下或深、或浅、或长、或短的印记,它属于这座城市、属于城中村,也属于自己!
推荐阅读
- 2019-02-13——今天谈梦想()
- 村里的故事|村里的故事 --赵大头
- 人如果没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自媒体时代把握住就能咸鱼翻身)
- 行走诗丨那书生在破石村喊了五声
- 2018.07.07《刺杀骑士团长》村上春树
- 互联网加教育,成就孙慧敏美术梦想
- 一个农民的初心!
- 女人在棺材里活了……
- 乡野村趣系列之烧仙草
- 新梦想91期特训班两天一晚学习感想及总结(学生(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