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商业篇:消费心理学
我的第一个知识付费献给了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虽是16年的课程但现在看来依然经典,更难得的是即使路边卖鸡蛋灌饼的大爷大妈也能读懂很多内容,接地气又实用,更能让你轻松的理解商业概念。
对我来说,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我暂且不知道,但就像之前听到有人说,当你不知道学一样东西有没有用处时,学就对了。
我把课程内容记录下来作为短期复盘,一为加深印象,二为方便日后查阅,三为或许某个点能帮到恰巧读到的你。
今天的分享来自《商业篇:消费心理学》。
1心理账户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绝对的小气,也没有所谓绝对的大方,只是一个人对一个商品的价值的判断,他认不认为商品值这个价格。他可能会在这件商品上非常小气,可是在其他很多商品上却非常大方,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钱这个东西,在我们心里面其实并不是统一存放的,我们是把钱分门别类的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
概念:心理账户
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面。比如说,生活必要的开支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账户,情感维系账户,享乐休闲账户等等。虽然这些账户都是在一个大账户之下,但其实各个子账户都是独立存在的。
运用场景:
巧克力厂家:宣传时,将几百块钱的巧克力,放到情感维系账户里面,会比放到生活必须开支账号里面,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
装修公司:如果你能让客户明白,你的装修方案会帮他省下4、5个平方米的面积,他就有可能会非常动心。因为他会觉得,你是帮他在买房的账户里面省了钱,而不是在装修的账户里面多花了钱。
小结:如何影响消费者
你要改变顾客对你商品的认知,让他从不愿意花钱的心理账户,转移到愿意为此付钱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去,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可能曾经很小气的客户变得非常大方起来。你的客户其实并不真的是小气,而是你的这个商品,并不在他愿意为此付费的那个心理账户里面。
2沉没成本
概念:沉没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案例
20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的超音速客机,叫做协和飞机。这种飞机的机身大、装饰豪华,而且速度特别快,其开发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引擎的成本可能就高达数亿元。可是项目刚开展不久,英法两国政府就发现了问题,这种机型的研发非常的花钱,但这样的设计是否有市场,还不知道。停止研发呢,也非常的可怕,因为一旦停止,之前所有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到底是继续研发呢?还是停止往下投钱呢?项目就在纠结中不断前行,随着研发的工作越来越深入,他们其实就越无法作出停止研发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还是研究成功了,但是因为飞机有巨大的缺陷,比如说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等,以及运营成本实在是太高,不适合市场的竞争。最终,英法两国政府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有人说那你就不能早点放弃吗?本来分明是可以减少这个损失的,虽然这个道理听上去很简单,可事实情况是,人们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工作前期的投入成本越大,那么他后续的投入也就会越多。
这种效应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说你花了50块钱买一张电影票,你在电影院看了一会儿之后,发现这个电影不好看,那这个时候你会选择继续看下去,还是会选择站起来就走呢?据调查,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继续看下去,他们可能会一边玩着手机,都要一边坚持把电影看完,不想浪费掉那已经花出去的投资。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什么叫做沉没成本。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这种有趣而顽固的沉没成本的心理,在商业的世界里面,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机会。
运用场景:
场景1:买衣服讨价还价
买衣服时,在店里反复挑选,反复试穿,不停地跟店员沟通。店员在你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不让这部分沉没成本损失掉,可能会给你更多的优惠。
场景2:跟客户收定金
很多商业机构,在客户稍微有一点购买欲时,就会想方设法收客户一点点定金,可能1万元的东西只收500块定金。当客户回到家里,购买的冲动消失,为了不损失500元的定金,很有可能就会购买你的商品。
场景3: 举办盛大婚礼
两个人结婚,举办隆重盛大的婚礼,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婚后,如果闹别扭想要分手,很可能会觉得再办一次婚礼太麻烦,就不分手了。
小结:认识沉没成本
第一,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要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3比例偏见
概念: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同一款闹钟,A商店卖100元,B商店卖60元,很多人会选择花10分钟的时间,从A商店到B商店去购买闹钟,来节省这40元。同一款名表,C商店卖6600元,D商店卖6550元,同样10分钟的路程,而且可以省50元,但很多人仍然会在C商店购买名表。
运用场景:
第一个方法叫做换购。
你卖1000元的锅,打算送50元的勺,你可以试着把这个赠送50元的勺,换成另外一种换购的逻辑。你可以说,买这个1000元的锅只要加1块钱,就可以得到价值50元的勺子。这个逻辑看似跟前面没有特别大本质的变化,但在消费者心中这个比例翻天覆地的改变了。第一种情况,消费者会拿50元的勺子和1000元的锅去对比,他觉得优惠的比率是5%。第二种情况用1块钱来换购,消费者会有一种用1元买到50元商品的倍率感,会觉得特别的划算。我想,这个时候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的商场都非常热衷于搞换购的活动了,他其实就抓住了你的消费心理。
第二个方法叫作比较。
比如说你是卖电脑的,想把一个4G的内存条单独卖给顾客200元,顾客可能买也可能不买。但如果你告诉他一个4G内存的电脑在你这儿卖4800块钱,可是一个8G内存的电脑却只需要卖5000块钱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哇哦,这个电脑性能高了一倍,可是只需要多加200块钱而已,特别的划算。这个时候,虽然都只是4G内存200块的一个大小的差异,却给客户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利用了比例偏见的逻辑。
小结:运用方法
第一,促销时,价格低的商品用打折的方式,可以让消费者感到更多的优惠感,而价格高的商品,可以用降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到优惠。
第二,用换购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这样会产生很划算的感觉。
第三,把廉价的配置品,搭配在一个非常贵的东西上面一起卖,那相对于单独卖这个廉价商品,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感到价值感。
4规避损失
假如你是一个家具商场的负责人,因为物流成本的上升商场决定以后不再给客户做免费配送,每件家具收20元配送费,可是没想到消费者非常不满。如果在这20元必须收的前提下,你有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消费者能够理解并接受你的做法呢?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他真的觉得这20块钱是收的不合理吗?他之所以这么抗拒,其实仅仅是因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损失的本能的规避。
什么叫做损失规避,今天你在上班的路上捡到100块钱,刚要高兴,这100块钱立刻被风卷走了。那你先捡了100块,后来又丢了100块,快乐和懊恼正好相互抵消,你似乎应该回到没有捡到钱之前的那个平静的状态,可是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太好。
这种源自于远古时代的人类的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面,产生了非常多有趣的现象。
概念:损失规避
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案例
老人家想赶走来公共草地上玩耍的小孩子们,于是先后给出10块钱、5块钱、1块钱。最后小孩子们虽然能得到1块钱,但被拿走9块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拿到10块钱的快乐,于是小孩子们再也不来草地上玩耍了。
运用场景:
场景1:家具商场要收取20元配送费,直接收取会触发消费者对于损失的厌恶心理,可以换种做法,将20元的配送费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如果不需要配送,还可以优惠20元。
场景2:消费者买家具时,会担心坏了怎么办。可以换种做法,提供7天无理由退换,消费者购买回家后,如果不是因为商品质量有问题,来退货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场景3:消费者很喜欢你们的沙发,想要买,但是家里已经有了一个,丢掉太浪费了。你可以提出以旧换新的服务,旧沙发抵值800元,这比你直接在沙发上打800块钱的折扣,对消费者来说更有诱惑。
小结:优化策略
第一,用换购(以旧换新)的方法来替代打折的方式。
第二,用获得的表述框架来替代损失的表述框架。
第三,条件成熟的时候,你说不定可以试着大胆推出无理由退货服务。
【消费心理学(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5价格锚点
概念:价格锚点
价格锚点是在1992年的时候,有个叫托奥斯基的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
第一个原则,避免极端。
第二个原则,权衡对比。
案例
出差住酒店,选择酒店上网付费方案,一个是80元1小时,一个是105元1整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105元1整天的方案,付费后立刻发现,80元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让我觉得那105元非常划算,80元就是所谓的价格锚点。
运用场景:
场景1:1399和2288两款净水器,大家都买1399的那款,而你特别想卖2288那款。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产品部门再去生产一款4399的净水器。这时候,你就会发现2288的版本会卖得比以前好很多。
场景2:假如你有个体检的产品是600块,如果你这样说:“您一年愿意花6000元的价格来保养您的汽车,为什么却不愿意花600元来保养您自己呢”?很可能会打动很多人。这会让客户觉得,我花6000块钱保养车子,难道人还不如车子吗?这时候,600块钱的体检方案,价值感就会非常明显。
小结:引导购买的两个原则
第一、避免极端。就是在有3个或者更多选择的时候,很多人不会选择最低或者最高的版本,而更倾向于选择中间的那个商品。
第二、权衡对比。当消费者无从判断价值是高还是低的时候,他会去选择一些他认为同类的商品去做对比,让自己有一个可衡量的标准。
消费者其实并不真的是为商品的成本付费,他是为商品的价值感而付费。价格锚点的逻辑,就是让消费者有一个可对比的价格感知,你明白了吗?
预告:下一讲《商业篇:五大基础逻辑》
推荐阅读
- 为什么你的路演总会超时()
- 知识
- 这辈子我们都不要再联系了
- 财商智慧课(六)
- 低头思故乡——只是因为睡不着
- 华为旁!大社区、地铁新盘,佳兆业城市广场五期!
- 吃了早餐,反而容易饿(为什么?)
- 你有婚内虐待行为吗()
- Android中的AES加密-下
- ?【段子图】内裤为啥湿呢(想想好邪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