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为了选礼物,我终于点开了妈妈的朋友圈”)



母亲节(“为了选礼物,我终于点开了妈妈的朋友圈”)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诶,你母亲节给妈妈买了什么”朋友阿南问我。

我把节日系列手链递给阿南,“正好今年本命年,就给她买了小狗的。”
【母亲节(“为了选礼物,我终于点开了妈妈的朋友圈”)】阿南看了一会儿 小声感慨了句 :“本命年真好啊,不用担心送什么”.
我顺着她的话想了想,突然发现如果不是借本命年缘由,我也想不出送什么妥帖的礼物。
小时候的母亲节,送自己串的珠子,送自己喜欢的小玩偶,有的时候还偷偷藏起来,看着妈妈找的样子躲在角落里窃喜。后来到了中学,就变成了口头祝福,或者那句“妈,我考的还不错”,她也很高兴。但到了大学,总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只送自己喜欢的。 可那些昂贵的保养品又超出了能力所及。
所以, 妈妈现在最需要什么?
我和阿南面面相觑。离家久了,好像什么都忘了。妈妈的生活,妈妈的爱好,在记忆里被悄悄的摁了模糊键。
“也不能直接问她啊” 阿南挠挠头,继续苦恼的翻着手机努力搜着聊天记录。
突然, 她转头看向我“对了对了,我想起来,可以从我妈的朋友圈里找。”
“啊?这……”
第一反应,我有点想制止她,怕朋友圈里又会是什么卖保健品,微商广告。总不可能买瓶不知真假的保健品送过去吧。
但阿南已经点开了,我等了许久,没有听到阿南关于妈妈朋友圈的抱怨。
沉默了一会儿,阿南才轻声说 “我都不知道,她还来过这里。”
阿南将手机递给我——朋友圈里干干净净的显示着一组公园的照片,长、 藤蔓、蝶鸟,意境很美,图片旁边配着一行小字 :
阿南十岁时第一次来这儿, 真快呀,现在已经十年了。
阿南叹了口气。
妈妈总是记着孩子的一切,但关于她的一切,我们到底遗忘了多少?
随着成长,慢慢的,我们的目光里走进了很多人,朋友、老师、恋人,而妈妈的目光里永远只有我们——那个小时候伢伢学语的我们, 那个跌跌撞撞走路的我们, 那个视她为超人的我们。
突然想起,妈妈一看到四五岁的孩子,总是忍不住去逗逗他们。 一面逗一面说: “哎呀 真像七七( 我的小名) 小时候的样子。“
我有时会打趣她 :”那算了, 那我永远不长大好了, 永远赖着你。“
她又会摆手:” 唉, 唉, 还是长大吧,长大好。“
但是长大了,就要走了。

马太福音写道: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
如今的我们,倒是慢慢彻底践行了这句话。
不断刷新的朋友圈,早就淹没妈妈之前的更新。那些网络段子,也在告诉着我们——爸妈的朋友圈要适当屏蔽, 不然只会充斥着养生保健微商。
就这样,我们一点点切断了关注妈妈生活的每一条链接。
如果说,新生儿一降临, 象征与母亲肉体链接的脐带会被割断。 那么精神上的脐带,就是离开家的那刻,被一点点被割裂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母亲节买礼物的话题,我和阿南谁都不会点开妈妈的朋友圈。也谁都不会发现,在妈妈的朋友圈里,处处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影子。
也想不到,妈妈竟然还拍下了两张电影票——那是我和她假期一起看的。而我,却只拍过和朋友在一起的电影票,从来没有想过记录她的。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女性一旦选择生育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是这样了,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她的身, 她的心,就要被另一个小小的生命占据。
朋友间互相聊天,聊到差不多再过五六年就该有自己的孩子了,大家都有些惊慌。自己都还是个宝宝呢 ,怎么去照顾另外一个小小的人儿。
那么妈妈们呢?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呢? 看到突然降生的我们 又在想些什么?
趁节日,不如停下一切, 好好和她们聊聊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