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生活的惊喜

偶遇生活的惊喜
文章图片
征程 【偶遇生活的惊喜】

四年的时间飞逝,身边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找好工作,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晚上偶遇两位已经找好工作的同学,一个在碧桂园,一个在一家市政公司。聊天期间,我惊叹他们的变化。从带领的衬衫到黑色的皮鞋,我静静感受着新的角色重新雕刻了他们的气质,从做学生的随意到现在散发出的干练。
言谈之中,他们分享过去两个月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口中也开始高频出现“我所在的部门,别的部门”,“学历、证书、待遇”。
这些在做学生期间,大家可能没那么重视的东西,一旦和工资挂上钩,都会让人眼睛发光。
我的耳朵对这类分享尤为敏感,自动启动最高级别的聆听模式——放下自己的评判,承认很多事实自己并不知道,从而让对方的情绪、语言穿过我的身体。
结束后,一直在回味刚刚的对话,以及同学身上的变化,不觉让我联想起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理论研究 ——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
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已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方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
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引自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
特别喜欢陈老师最后这句话,流淌的、不确定的知识,像一股活水一样把思维引向前方,也希望两位同学在新的环境里实现自下而上的认知突破。
这两年特别关注个人成长领域,也试着研究影响个人成长的内外部因素,比如跟着孟老师研究的主动性人格对于成长的影响,外部因素如所处平台质量的提升对于成长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组织了二十多期的读书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几期,细细反思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1.请来了高手做分享,比如那次吴老师分享诗词,孟老师分享死亡。
2.自己的深度参与,分享的内容获得了听众的共鸣,比如那次分享的《爱情中的宋词》。
这样看来,帮助个人实现成长跃迁最快的方式就是去高价值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深度参与其中。
亲爱的读者,您觉得实现个人成长跃迁有哪些好的方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