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黄仁勋终究难成乔布斯( 二 )


1993年,30岁的黄仁勋和另外两位小伙伴共同创立了英伟达。据黄仁勋回忆,那时候他还没有电脑,只有一个父亲送给他的可能在唐人街买来的算盘,办公室桌子上还有一个打不通的电话,他的兜里也只有200美元,但是当时市场上却林立着250个竞争对手,其中很多还都是大公司,例如IBM、惠普、索尼、思科等等。
乔布斯|黄仁勋终究难成乔布斯
文章插图

图源:Techsoho
1995年,英伟达推出了第一个产品NV1图形处理器,但是这个3D图像并没有流行起来。黄仁勋重新制定了英伟达的战略,主攻以台式机为基础的3D图形领域。
在当时的半导体产业中,技术的发展速度遵循着摩尔定律:每过18-24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都会翻倍增长。这是由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那时,他还没有创立英特尔。而这个计算机行业中的重要定律,统治了芯片行业五十年,在2016年走向衰落。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当时写道,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不再以摩尔定律为目标。
而黄仁勋相信英伟达可以通过打破摩尔定律来建立自身的优势。于是在1999年,黄仁勋提出了后来与摩尔定律并称的显卡芯片领域“黄氏定律”,即显示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比摩尔定律快上3倍的产品更新速度,使得英伟达得以建立起行业主流的地位。
1999年8月,黄仁勋首次提出GPU(图形处理器)概念,带领英伟达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以GeForce命名的显示核心。自此,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的另一个重要计算单元。
在黄仁勋看来,英伟达不仅是一家芯片公司,而且还是专注于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困难的视觉计算问题的公司,生产芯片不是最终目的,为什么要生产芯片才是。就像当初他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黄氏定律”一样。
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会看到一两年以后更大的图片,我们比他们想的更远,解决这些世界上出现的计算方面最大的困难。”
02
然而,芯片这条路,并不好走。就像当初黄仁勋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曾给一位分析师打电话咨询时,分析师告诉他,这个市场还没起步且已经乱成一团了,你最好别干这个。
而创立初期的英伟达也确实遭遇了不少挫折。因推出的第一款产品NV1没有得到市场认可,最困难的时候,英伟达的资金只够维持30天运转,黄仁勋不得不将公司非核心员工劝退,公司规模从100多人缩减到30多人。雪上加霜的是,英伟达又因为一意孤行错失了日本游戏巨头世嘉的合作,NV2芯片也沦为失败品。
21世纪初以来,英伟达还一度面临着ATI的威胁,这是继3dfx之后,英伟达在当时的最大对手。
当时的微软为了进军游戏主机业务,找到了英伟达,但是由于英伟达要价过高,微软转而寻求与ATI合作。与此同时,因为英伟达的崛起威胁到了英特尔的地位,这让英特尔也决定扶持ATI对抗英伟达。
两大巨头的夹击,让英伟达遭受了沉重打击。也是在这个时候,黄仁勋主动找微软谈判,2003年,双方达成和解。
而围绕在黄仁勋身上标签,除了创业传奇经历,还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调侃称号:“两弹元勋”“核武狂魔”“煎蛋狂人”等。
在21世纪初,面对ATI的逐渐崛起,英伟达匆匆推出了GTX480、GTX590等显卡。结果由于GTX590显卡对电源要求更高,当时配套的高端主板无法承载GTX590所需电量,导致GTX系列多次发生自燃事故,甚至还有网友直播煎蛋。GeForce FX 5800 Ultra显卡也因为其风扇噪音而得到了“吸尘器”“吹风机”的称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