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对不起,献上丑图一枚

07对不起,献上丑图一枚
文章图片
自己-他人-自己配音角色螺旋 可以这样说,对于从事配音的学员来说,无论年龄层次,都会经过一个赋能过程的螺旋路径。这个路径也许会因人而异之时间周期长短,但不会省略。
对于少儿配音的学员来讲。从“成全”的理念出发,配音的初期阶段是满足参与的欲望。这一时期,尽管我们引导孩子进行备稿和作品分析来明确角色的构成情境,确定创作方式。但是学员实际配音完成度并不高。出于兴奋、好奇或者是紧张,这个时候配音者往往只能极力想着“我是角色我是角色”然后大演一通。反观录制结果,我们发现配音内容既没有演出自己的风采,也没有演出角色的魅力。
作为教学者,也不必对配音表演的完成度,多虑。毕竟,配音是一个集台词、表演、母语认知于一身的系统艺术工作。不必因事难而踌躇,不必因事易就浪的飞起。(这句话主要是说给自己)
核心意思是,对于初接触配音的低年龄学员(主要是小学学员)极力能做到演自己,敢于发声,乐于表演就好。同步训练其对文字掌握,对画面契合能力。在教学定位上,让孩子以演角色为目标,实则是孩子在演自己。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文字领悟能力自然有别,应在短暂适应期,实现从演自己到演角色的跨越。
坦率的说,配音是一个夹缝中的艺术。动画片也好,影视剧、广播剧也好,配音往往是艺术生产链条中偏后置的一环。在配音中,受人物性格、剧情内容、环境氛围等诸多既定要素制约,配音往往只能是为既定人物或者是动物进行给定的描绘,是一种写实手法。
上述阶段是从表现艺术到再现艺术的过程。前者犹如写意狂草,任由自己发挥(当然这个阶段也可能是胡乱发挥,就像老师说孩子写的不好,像“草书”,实则不是真正的草书)。后者是努力掌握具体操作技术,从技巧上学习复刻角色的漫长努力过程。(再现艺术的技术实践是及其辛苦的,他类似国画中的工笔画,需要每一笔都足够精准,正确,才能全面细致的还原一个角色的声音世界)。
在技术上,实现演谁像谁,已经是极其不易的学习成果了。据观测,很多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专业系统教学的艺术从业者和准从业者,也很难把所有角色把握的炉火纯青。毕竟受每个人先天条件所限,一些一线配音员能够熟练的运用5、6个声音模板,塑造角色,已是十分优秀。还有一些配音大师,熟稔配音技法,但是留在观众听众心里的也往往只有一二个角色,如李阳老师的孙悟空,季冠霖老师的甄嬛。
谁能想象得到,动画片柯南中毛利兰(小兰)的配音也是季冠霖女士呢?


至于图片上最顶部的演自己,其实有点儿玄学色彩。《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李立宏先生认为这一层级的主要状态表现是“专注”,不想声音技巧,全然于心。
【07对不起,献上丑图一枚】我想,也就是自带光环,随手偶得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