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用心写文章的人都是傻子吗(阅读量少得可怜,还要不要坚持下去?)

一直爱好写作,以前是在新浪写博客,坚持了十余年,写出的作品不多,都是有了灵感才写,没有什么压力。由一开始三、五百字的日记,慢慢到上千字算是有点文章模样的小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写作的素材也逐渐增多,思考的东西也全面成熟,文笔也逐渐流畅自如。
新浪博客的浏览量一直很低,后面发的文章自动同步到微博,稍微好了一些,因为是草根,新浪也没什么推荐机制,每篇文章只有可怜的几十的阅读量。
看着自己辛苦创作、凝聚心血,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文章,只有这么少的人来看,觉得很是挫败,一度质疑自己的情智智商及写作能力。
不是想要圈多少粉丝,也不敢梦想成为网红,更没想过能有什么成就,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共同交流探讨,在这里找到一丝成就感和存在感,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兴趣爱好,否则除了工作,如何打发这许多闲暇无聊的时间呢?!
后面觉着今日头条办得不错,用户很多,于是就开通了头条号,开始尝试着换个地方发文。连着发文两个月,在头条号共发出了将近50篇文章,其中有一篇阅读量10W+的爆文,每篇文章有几千的推荐量,平均每天有几百的阅读量,头条的阅读量比新浪强了十几倍,对我这个刚入驻头条的新手来讲应该很不错了。可一看收益让人心凉了大半截,整整两个月,总阅读量16万多,收益只有区区10元。(后来才知道,要转原创和大V号收入才会提高)
头条随便看一条抖音小视频:一个身着古装、扎着两个小辫儿的小女孩,打扮得可爱漂亮点;或是年青貌美的女孩子,简单对着镜头哼几句唱词;就能圈几百万的粉丝,几十万的播放量,和好几千的点赞。
单从收益来讲,写文章的付出和收入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还要不要坚持?坚持下去的理由又是什么?真的很摇摆,不止一次地想要放弃。
在自媒体时代,在这个娱乐多样化的时代,在这个标榜个性化的时代,还在通过传统的、干巴巴的文字传播思想和能量,显得多么没有创意和不入潮流。
当别人轻轻松松玩手游、刷抖音、播视频、看段子时,当别人去社交、去搓麻、去逛商场时,你却整天爬在桌子上,或坐在电脑前,字句推敲着、反复斟酌着,这样写是不是太平铺直叙了?换个词语会不会表达得更贴切?要不要再添加点素材?用什么样的标题会更吸引眼球?插入什么样的配图?再摘选一句什么样的名言?念一遍看是不是通畅?再检查一遍有没有错别字?然后,经过无止境的反复修改,终于发出去了一篇文章。
第二天,又在苦思冥想下一个要写的文章内容和标题,然后又是反复地码字、揣摩、研究、修改,无偿奉献着自己的宝贵知识和思想。明知道见不到什么成效,累得腰酸背痛还乐此不彼,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讲,任何没有钱赚的事情都是不务正业这样的行为,不是傻子又是什么?!
写作于我,更多的是能静下心来,不去想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把更多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最有意义的是,这种爱好逼着我去读书去学习,不再成天逛淘宝为此省下不少钱。
当今社会,能把纸制版图书买回家看的人越来越少了,能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很多质量不高,无病呻吟、鱼龙混杂的作品充斥着文化市场。
相比较由枯燥的文字堆砌成的文章,人们更愿意接受便捷直观、放松休闲的娱乐形式,比如看云山雾罩的八卦、看质量低劣的网剧、看搞笑短视频等等。
年轻人的思想越来越缺乏深度,行为也往往受情绪所支配,这样的需求一旦增多,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都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制作,以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
而文章带来的首先是文字,继而要经过大脑加工,才能把文字转化成故事、画面等,传达它的思想和意图,还要看受众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最后转化成记忆力和行动力,这才覆行完一篇文章完整的使命。
它的好多观点是无疑是深刻的、沉重的、复杂的、引人深思的,可也正是其它方式无法表达、无从代替的,文章是能引发共鸣的,是能答疑解惑的,是能获取能量的,更是能流芳千古的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用心写文章的人都是傻子吗(阅读量少得可怜,还要不要坚持下去?)】我想不论什么年代,文章还是有它独有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东西吧,请问视频拍得再好,它能记录你缥渺的思维和灵魂吗?它能表达你微妙的感觉和意念吗?
真正精彩长远的故事是无法用镜头捕捉得到的,而文字可以记录一生一世,带你跨越万水千山,走过岁月长河。
相比从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起码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写的东西也有发表的途径和展示的平台,多少也有人看,这就已经很好了,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慢慢耕耘,写出更多的精品文章。
在这些文章里,泣血深情地记录着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心路历程及成长感悟,真诚地告诫后来人能少走一些弯路。在他们心忧难安、悲苦无助,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和打击,而不能承受之时,相信从书和文章里面,一定能找到重塑人生的力量,带你走出步步生花的荣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