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读心得】物镜之道|【涉读心得】物镜之道| 李允鉌《华夏意匠》
2017-11-29橦大岱一本书房
作为一本考量中国古代建筑学设计观念的入门书,“华夏”指古代的中国,“意匠”是建筑的设计思想,《华夏意匠》即“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想”。
文章图片
1982年版《华夏意匠》 有人说建筑是造型艺术、是技术科学,但更是思想范畴,本书从宗教和哲学的建筑设计思想出发,系统分析了建筑分类、设计原理、营造方法这些制度化的建筑设计原理,从中西建筑的对比中阐述其渊源异同与相互影响,分析什么是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同时,重在解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特点,探讨社会文化意识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作者李允鉌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生于1930年,其父李研山是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在其父的熏陶影响下,打下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有以上文化眼界和实践经历,让这本书既有深厚的文化背书,又有清晰的现代科技观点,成为一本兼具文化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传播性读物。全书十二章,围绕建筑原理、选址布局、建筑设计、装修装饰四大类展开。
文章图片
在建筑理念上,中国鲜有神权凌驾的时代,而西方像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与西方“神”为中心的观念相对,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中国除了陵墓建筑,几乎不强调”永恒“的概念,纪念性是子孙的繁衍,而不在建筑的永固。“万物循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材料应用方面,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的环境,中国人着眼于建立当代的天地,这便成为了材料选择在“木”与“石”上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
在建筑空间方面,中西方追求不同的建筑延伸方向,西方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纵向发展,直指上苍,以形体来表现权威,廊柱成为其重要元素;中国是出于礼制和玄学,致力于拓展平面,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通过数量的增加来达到扩大平面规模的目的,由外而内,斗拱与屋檐的变换成为其特点, 知识分子寻求心灵安顿,统治阶级展示权力象征,殷商巨贾追求生活逸乐,都在建筑空间上有了鲜明的表达。(图1,AB体量对比)(图2,宋式斗拱)(图3,屋檐)
文章图片
(图1,AB体量对比)
文章图片
(图2,宋式斗拱)
文章图片
(图3,屋檐)
在布局组织方面,中国建筑强调建筑素材的宾主关系和连续的动态,西方艺术观念中,建筑与绘画、雕塑是同一性质的造型艺术,着重静止的物形的创造;而中国对建筑艺术的要求趋向于文学、戏剧和音乐,不满足一时一地的形状与景物,于是封闭空间的院落式组织就很好的满足了移步易景的戏剧化要求。一种是理性的完全由人工形状构成的作品,另一种则是人工得来却仍然以天然景象出现的构图,园林更是其中发展成平行于建筑的独特语汇。
文章图片
(图4,颐和园) 在观赏视角方面,中国建筑不同于西方的几何形体,其远景有严谨和谐的整体规划,优美庄重的轮廓线,近距离则能悠闲的观赏“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青琐丹楹“中细致精巧的装饰与色彩,木质构材提供了自由设色的机会,琉璃材料的规模化使用,使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包容性更强。
建筑发展基本也是文化史的发展,意境最终要通过有形的物质形式来表现,国人在使用环境时,通常比西方人更重视环境中所包含的象征及其它文化意义,环境的物质形式往往被赋予浓重的伦理,看完这本书,觉得其重点不是比较中西建筑之间的优劣,更多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环境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出发,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建筑形式与设计思想,而使我们在需要时运用现时技术再现那样的感受,是为物境之道。
涉读书籍
文章图片
涉读书籍 《华夏意匠》
作者:李允鉌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文章图片
关注一本书房
一同分享好物
文章图片
添加“小书童”
进群备注
【【涉读心得】物镜之道|【涉读心得】物镜之道| 李允鉌《华夏意匠》】“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