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宣传、没有招牌、只是夫妇俩人,这家店是怎么做到闻名全镇的()

没有宣传、没有招牌、只是夫妇俩人,这家店是怎么做到闻名全镇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暑假在家里的时间算是长了的,我大半个月的时间都跟着老爸老妈辗转于大街小巷、阡陌田野。平时都是老妈做饭,偶尔也会没有早餐提供的时候。这时候,我自己到外面买吃的。
我家在市场里面,但是早餐店这附近不多。许久不回来,哪里好不好吃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有一家店,我是凭着味蕾都可以追寻到的。
那就是街尾那家小笼包店。

没有宣传、没有招牌、只是夫妇俩人,这家店是怎么做到闻名全镇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相信对于所有樟市镇的人来说,应该是无人不知这家小店的。
尤其是在集市的日子,这里几乎是人满为患,小笼包是一笼难求。很多人争相排队购买,甚至连买十几笼拿去送人。
我来这家店吃了很多次,最早的是在哪一年我已经忘记了,应该在我上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
最多的一年至少有一个学期每天就来这里吃早餐,而且百吃不厌。
我趁着人少的时候再次走进这家店,今天并不是集市。
仔细看了一下,这家店招牌都没有挂上去,门口一个大炉子,正在热腾腾的烧着。炉子上面有四五层的笼子叠着,有阵阵雾气在上面升起,缕缕不绝。
店面不大,不过是三张桌子,十余张凳子。右边就站了老板夫妇,他们是现场制作,完全是透明式制作过程。

没有宣传、没有招牌、只是夫妇俩人,这家店是怎么做到闻名全镇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压面团到辗包子皮再到包包子,这一个过程统统在一张长桌子上进行着。这在整个樟市镇也算是第一家,除了包子馅是作为秘方之外,其余的制作过程能做到如此公开,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信。
“老板,一笼小笼包、一碗豆浆…”
我说着,然后进了店,在一个地方坐下。
“一笼小笼包、一碗豆浆…好的。”
老板话不多,大概也因为他不太熟悉客家话。
说着,老板直接从大炉子前面取了一笼小笼包下来,热气腾腾地摆在我的面前。接着盛了一碗豆浆,同样放在我的面前。然后他就开始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接着包包子、压包子皮…

图片发自App

不需要任何客套,也不需要任何解释,仿佛也是在说,我的包子的口味足以解释这一切。
老板这样也是有他的本事的,不然不可能有那么多人慕名而来。
我看着这小笼包子,色泽雪白,中间带着一点金黄,那是包子馅受热渗出油汁的缘故。入口以后,还是滚烫的,你只好一边吸着冷气一边咬着馅。我能吃出来的也就是猪肉和葱花,奇怪的是很多人也是用到这两种原料,但是味道却是大打折扣。只有一家是算得上足够正宗。
曾经有问过老板这是用什么做的,老板都是闭口不言。因为这是秘方,老板也是指望着这秘方生存,自然不会外传与人。
后来,我听很多人说,这家店的老板一直坚持在用五花肉等上等新鲜的猪肉来做馅,保证了所有材料的新鲜,再加上娴熟的辗皮和包包子的技术,成就了这一笼小笼包。

图片发自App

曾经有一段时间,镇里多了两家小笼包店,这家店的老板也意识到出现了竞争对手。不过,不管对方怎么样,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道路。因而,在有竞争者的那段时间,生意不减反增。
仔细一打听,新开的很多店店主要么是急于求成,要么是昧着良心用次等肉充当肉馅。好不好吃,顾客心中有数。
后来,直到现在,这家店依然没有人人能够超越。竞争者都纷纷倒闭,只有它的生意越来越好。
小笼包并非我们这里的传统早餐,这家店的老板引进来,算是一种新鲜玩意。不像是其他三分钟热度的产品,这家店一直在保证自己的质量,而非盲目追求数量。

图片发自App

小笼包好吃,这样一个品牌,在话少不会宣传的老板手中,没有任何的附加广告,也没有任何夸张和造作,有的只是一种一如既往的坚持。
如果从小学一年级算起,至今也已经在这里经营了有十五年。十五年的品牌,在人们的口碑下,越做越大,也算是一个代表了。并且,十五年以来,店主只涨了两次价:
最开始是两块钱一笼,后来涨了五毛钱;
再后来,从两块五涨到了三块五一笼。
至今仍然如此。

图片发自App

很多人看到别人的生意火爆,也不禁在想,你只不过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下小笼包子,然后就直接收钱,这也太好赚了吧?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家店的老板夫妇俩人,每天都是五点半钟开店,直到下午三点才打烊,期间几乎不会有休息和放假,除了过年的几天之外。
【没有宣传、没有招牌、只是夫妇俩人,这家店是怎么做到闻名全镇的()】这一份用坚持和质量打响品牌的产品,又怎么不值得我们去钟爱呢?我无意于给老板打广告,我和他也只是萍水相逢,但是我却从他的生意中看到了值得我赞赏的地方。故作此篇,向所有为坚持自己本心而经营企业和人生的人致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