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最近朋友小林特别爱让别人打分。暑假一起出游,在高速上有朋友建议去一下服务区,她问“现在停车去服务区对你来说重要度有几分?”到了景区孩子想买个纪念品,她问“你对这个东西的渴望度从一到十打几分?”路上有人聊起婆媳关系,她问“你对你婆婆的满意度能给多少分?”这些问题听着挺怪,都是朋友也不好不答;可一旦你说出自己的答案,小林往往还有“后招”等着——她也会就同个问题给出一个分值,对比后得出结论“你不该那么想”。被怼了几次之后,大家一听见小林的“打分问题”就都不说话了。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文章图片
尬聊 我问小林这招儿从哪儿学的,她不无得意的递给我一本《美好人生运营手册》,并在第三章指出了“打分”这个好办法的出处: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文章图片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 作者:一稼

当我和阿顿找不到双赢点时,最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问彼此“这件事情对你来说有多重要?1到10,打个真实的分数”,一般10秒就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阿顿特别想让我陪他去参加一个社交派对,但我原本的计划是在家里写作。怎么办?我就问他:“我陪你去参加派对对你来说有多重要?打个分吧。”他想了想说:“我特别想让你和我一起去,因为会更好玩。但是要说重要性,就两三分,因为我一个人也可以去。你还是写作吧,这比较重要。”我就笑了:“谢谢老公!”
还有一次,我们商量晚上去哪儿吃饭。阿顿说他想吃意大利菜,而我想吃日本菜。怎么办?好办,打个分。他说他想吃意大利菜的程度是8,我说想吃日本菜的程度是7。这两个答案比较接近,很难判断,那再问一个问题:“你有多不喜欢对方的提议?”他不喜欢我的提议的程度是7,而我的程度是4。那就接受他的提议,去吃意大利菜!
小林说,虽然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她试了几次真的都很有效,“无论问老公还是问孩子,确实很快就能解决问题”。她还分享了自家关于“谁给奶奶发生活费”的例子:家里平时是奶奶帮忙买菜做饭,所以每个月小夫妻俩都要给奶奶3000元用于日常开销。小林觉得这种“拉近关系的事儿”应该由自己来做,而老公则认为“谁给都一样”,所以常常不通过小林直接就给了。小林请老公对“你认为这个钱由你来给有多重要”从1到10打分,老公给的是3分;而小林自己对这个问题打8分。这个明显的对比说服了老公,“同一件事儿,你认为这么重要,我又觉得没什么,那就按你喜欢的方式来做好了”。
正是这样的“甜头”让小林看到了打分问题的好处,于是她就推而广之,更多的把这个方法用到了跟朋友们的相处中。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通过打分明晰一件事对双方不同的重要程度,再按认为比较重要的一方的意见处理。乍看之下似乎挺有道理的。可为啥小林用着,就让大家觉得那么别扭呢?其实问题还真不出在打分上。在小林特别看重的这个“打分论”之前,还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前提”,被她忽略了:
只要不是原则性分歧,解决的空间一般都很大,双赢点也很多。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一些非原则性分歧很难找到双赢点,要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就要学会放下“一定要这样”的执念,提醒自己“这不是原则性问题,只是个人偏好”。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有妥协和让步的余地。如果实在找不到双赢点,就看这件事情对谁更重要,另一个人让一步就行了。
发现了吗?“打分问题”看似在强调“可以妥协和让步”,但关键的却是“由谁来妥协和让步”;表面上是“对谁更重要,另一个人让一步”,但其实重点不是在“说服别人”,而在于“提醒自己”——既然不是“原则性问题”,也就没必要一本正经的纠结分数高低,自己多让一步,于己无损,于人有益,何乐而不为?
反观小林的用法,她觉得“有效”的情况,都是别人在让步——当然,通过一个打分的问题让对方意识到“这件事儿对我也没那么重要,我愿意妥协”,也是个不错的效果;但如果把这当成“说服别人让步的手段”就是另一回事儿了:一来别人是否真的愿意妥协不归自己掌控,不可能次次“有效”——这是小林困惑为啥打分问题在朋友们那里失效的原因;二来如果主观上就是想要通过一种方法来控制别人妥协……似乎也不太厚道——这则是朋友们对小林的打分问题感到尴尬的原因所在。
我跟小林分享这个观点的时候,她自己发现了这个方法的另一个关键点:如果把“打分”比做一根树枝,它赖以生存的树干就是“非原则性问题”!也就是说,面对“原则性问题”,想通过打分来实现某个人妥协,几乎是不可能的。“难怪最近几次我和老公打分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有人打10分的情况。如果打了10分,意味着这件事对自己非常重要,是原则性问题,不能妥协,那就没有比较的必要了,还打什么分啊!”
在这里不难看出,解决分歧的第一步,不是打分,而是区分——区分问题的性质后才能对症下药:原则性问题,坚守底线不动摇;非原则性问题,爽快让步不纠结。任何方法都不是万金油,如果用同一个工具来应对所有问题,再好的方法也会失去效用。
那么,“打分”真的只能在确定是“非原则性问题”之后才可以使用吗?也不尽然。
我请小林分享一个她打10分的“原则性问题”,她举了“今年除夕回谁家”的例子:小两口都是“新上海人”,两家父母分别在外地,年年春节回谁家都要争论很久。老公认为“大年初一就应该在男方家过,哪怕初二一早赶飞机回你家都可以”,小林则觉得“我妈我爸就我一个孩子,凭什么年年除夕独守空房?”——这个问题看起来挺原则的,当时俩人都给了10分,一场讨论不欢而散。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文章图片
“过年回谁家”,原则吗? 我问小林,“大年初一这一天在你家”真的那么重要吗?她不好意思的承认,其实并不是初一这天非得在娘家,只是婚后五六年每次初一都在婆婆家过,让她觉得心理不平衡,想要“找回场子”。平心而论,老公“初二打飞的回娘家”的建议也很良心,并非不能接受——这样想的时候,她打分的分值就不再是10分,整件事情也就有了新的解决方向。
有没有发现,当我们与他人陷入分歧、自以为某件事情很重要、很原则的时候,其实是在与对方对抗、想要争一时之气;这时候,通过“打分”来启动理性思考、意识到“其实这事儿对我也没那么重要”,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毕竟生活中“原则性问题”没那么多,愿意坦然的告诉自己:“对我来说,这不是原则性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听我的”,通常很多问题就已经自然解决了。
打分与否,其实只是个形式。重要的是,当我们放下执念,用合作和包容的心态来参与讨论时,很多看起来不可调和的分歧就可以轻松搞定了
总结一下“打分问题”的应用三步骤:
一想:区分分歧的性质
二说:对我来说,这不是“原则性问题”,并不是一定要听我的
三做:(和对方探讨)这件事,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从1到10打分,你的重要程度是几分?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文章图片
“打分问题”应用流程图 这个三步套路真的很有用。
不过,小林最新的实践经验是……她几乎不再问别人“你给……打几分”的问题了。
为啥?因为——
“做完前两步,我通常已经愉快的允许对方按他的想法去做,不需要再打分啦!”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文章图片
三步法?两步就搞定!
大多数偏好类的分歧可以靠“解决分歧的能力”来找到双赢点。只要牢记,接受对方,聆听对方,表达自己,找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双赢点就可以了。实在找不到双赢点就看对谁更重要,一方后退一步,或者交替满足就行了。提醒自己,这只是偏好,不是原则性问题,在不伤害、不过分委屈自己的情况下让对方开心最重要。
坚持or妥协(这是一个问题……)
文章图片
开心最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