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惯例在于结果,还是和孩子约定的过程(7月4日)

【日常惯例在于结果,还是和孩子约定的过程(7月4日)】今天早上,带着些许怒气出门的我,现在回想一下,原因是惯例表的执行,让我们有了不同的理解:每天古诗打卡,他都能如期完成。接下来,到朗读时间,原定是,我们每人读一段,我读完了,轮到他读,就躺在床上,哼哼唧唧地说:我现在不想读。我虽然要出门,也耐下心来说:感觉到你很厌烦,因为你现在不想读文章,我现在要出门了,我希望你能够读一下,这句话并没有让孩子做。
坐在工作室里,我翻起了《超级妈妈管理术》,书上说:锻炼前额叶如同锻炼身体。前额叶皮质就是负责战略计划,情绪控制解决问题的区域,是人类大脑发育正式成熟的部分,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成。
不是孩子上了蒙台梭利幼儿园,就一定会出现幼小衔接的不适应,不是孩子上了公立小学就一定落后于出国读书的时代潮流,本质是没有给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在洗衣,睡觉,选衣服等平常小事练兵的机会,孩子得有机会做,选择做错选择才能做属于自己正确的选择。陪孩子一起做战略规划是在和孩子锻炼,前额叶就如同锻炼身体。
日常管理表不在于结果是不是孩子100%遵守了,还在于和孩子对话和约定的过程锻炼,战略规划能力。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希望培养孩子卓越的规划能力,而他有一天不在我们身边,独立生活后,也能靠同样的自我提问,自我对话的方式,获知对他来讲最好的选择的规划是什么,这才是孩子一生安身立命的才华。

日常惯例在于结果,还是和孩子约定的过程(7月4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日常惯例在于结果,还是和孩子约定的过程(7月4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看看到这段话,让我想到:跟孩子相处时,每一次的观念理解或者情绪上的冲突,都是一次练习的机会。早上这件事儿,我也没有静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是想快点把这件事情做了,带着这样的背后信念,所以我们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跟孩子约定的对话过程非常重要,于是,我决定带着好心态,好奇心的想法去跟孩子聊。
晚上到家,找了一个时间,我说出,今天一天他的进步和我关注到好的地方。接着,我说:想跟你聊聊,关于今天朗读的这件事,你的想法是什么?儿子说:我不想读,嫌烦,嗯,书也不是我喜欢看的。我说:可以呀,你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看的,去图书馆,你可以去选,读书除了朗读,也有很多的方法,摘抄写感受,你看看,你想选什么?最后儿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想这个过程就是和孩子一起锻炼全额叶皮质吧。

日常惯例在于结果,还是和孩子约定的过程(7月4日)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早上看到《林清玄的散文》中说,改变一个人很难,但顺其本质,有足够的耐心,仍然是有可为的。每次遇到困境时, 也许是在锻炼我们的耐心的时候,反思过后,再继续前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