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没我聪明的孩子,为什么比我学的好(”别让非智力因素拖孩子后腿)

今天的孩子们所处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快节奏时代,智力上的“聪明”已经不能帮助他面对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压力。本文将分析对那些非智力因素更优秀的孩子是如何自我突破,最终形成差距脱颖而出的。
全文约20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孩子的很多表现常常让人迷惑不解,比如:
明明作业都会做,就是磨叽,非要拖拉到最后一刻;
平时跟个机灵鬼似的,一说到学习上,就变“傻”了;
完全无恶意,但一派钢铁直男(直女),愣是把同学老师得罪了自己还不知道;
本来可以争取的机会,愣生生的放过;
讲过的道理都懂,就是不改变;
本来是一个挺聪明的孩子,记忆力好、思维活跃,智商肯定是不差的,但是就是不够努力、不够认真、沉不下心、习惯不好……如果再直接一点,就是“态度不好”!家长们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只要没法让孩子改变,统统归咎于孩子的“态度”问题。其实:
“看似顽固抵抗,实则方向不明”
“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竭”
“看似态度问题、实则能力问题”
孩子智商没毛病,只是智商与智慧不是同一回事。在大家智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能力则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所谓非智力因素能力,即情商,是指自信抗挫、社交人际、情绪管理、自律自控方面的表现。如果再直接一点,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研究的对象“自己”和“他人”,而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了解和管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实现目标。
“那个没我聪明的孩子,为什么比我学的好(”别让非智力因素拖孩子后腿)
文章图片
与“自己”有关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懂得自我监控,擅于自我反省
“那个没我聪明的孩子,为什么比我学的好(”别让非智力因素拖孩子后腿)
文章图片
家长经常讲孩子的内在动力、自我意愿,说白了核心还是在孩子“自己”。
我到底能不能做得到?
我擅长什么?
在哪些地方我总有挑战?
我真的相信自己能成功吗?
我预计要努力多久才能成功?
究竟在哪个地方我总是失败?
我特别吗?我的价值在哪里?我在哪些地方比别人强?
我容易在什么时候易急躁?什么事情上会失去耐心?
什么情况下,我能专注?什么情况下,我很容易分心?
……
探索并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了解与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特质、情绪、偏好、本能反应行为。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对自己进行要求、监控与管理。管理什么?当然是管理你的情绪、注意力和行为,让你可以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在此基础上,才会想着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更专注、更自律、有条理和效率高。
比如一个孩子智商高,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但是总有那么一些内容或题目,是他没完全弄清楚的。但是他不擅于自我监控,就不会在这些模糊的知识点上停下来,也不会仔细深入地把它搞懂,而是心里想着,“大概就是那样的吧!、“我差不多都知道了”!而另一个孩子也许智商平平,但反省能力好,遇到困难时,能监控到自己“卡壳点”,他发现了自己的短板,就开始找策略,然后一个个去克服,那么一个学期过后,或者一两年过后,这两个孩子会有怎样的差距呢?
与“他人”有关的能力
正确解读他人,并以温暖和信任的姿态与人相处
“那个没我聪明的孩子,为什么比我学的好(”别让非智力因素拖孩子后腿)
文章图片
有些孩子惹上麻烦是无法正确理解他人。除了要知道“关注和尊重”他人——“太阳每天升起,照耀我也照耀别人”之外,他们主要缺乏非语言交流能力。
比如老师脸色一沉,孩子读懂了老师的非语言线索,就会想:“李老师今天心情不好,我最好专心上课”。而另外孩子欠缺解读和回应老师的非语言线索能力,他就会看着老师严肃的面孔想:“他是要找我算帐,可能会撕我本子,所以我最好先攻击他”。于是他就会开始恶狠狠瞪着老师,或者躲在桌子底下,甚至做出更出格的事。
所以有能力了解并运用非语言交流的孩子,要比不会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好多了。他们更有合作意识,更专注,能察觉非语言线索,弄清其他孩子都搞不懂的状况。
孩子再调皮,在爹娘心里也是宝贝。但是在他人眼里,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有些孩子总是能一温暖、信任的姿态与人相处,比如5岁孩子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眼神好奇而专注地看着老师,跟老师打招呼,并骄傲地想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10岁的孩子在课件休息时会踱步到同学身边,把胳膊随意搭在朋友肩上,放松地聊天、嬉戏打闹。
但有些孩子就不行,他们冷漠离群,满腹怀疑,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感官、感受及想法中。而缺乏尊重、我行我素、霸道挑衅、一味求关注、不顾集体的做法会引发同学和老师的反感。诚然,我们今天的价值观是会引导孩子“不需要每一个人都喜欢你”,但是如果“除了家人以外,每一个人都不喜欢你”,那么可以想象孩子接下来的成长之路会多么孤单,甚至障碍重重。他那点才萌芽的“善意与努力”会不会被他人厌恶的眼光和偏见的态度生生地杀死?
【“那个没我聪明的孩子,为什么比我学的好(”别让非智力因素拖孩子后腿)】今天孩子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黑天鹅”频出的时代,新兴事物的诞生速度加倍增长,你或许还没适应一件东西,新的就已经摆在面前。总有“鸡”不完的娃,奥数、编程、STEAM、美育、运动、写作,呃,还有分数与排名。但“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环境相处”,永远是更底层的命题。一味地比谁的塔堆得快和高,何妨多花些精力思考如何造更牢固的地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