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实是一场场游戏,你还会沉迷去玩吗()

如果现实是一场场游戏,你还会沉迷去玩吗()
文章图片
处在碎片化时代,
每周和你一起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43篇文章


最近,看到微信群里都刷满着各游戏的小程序,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对游戏也玩得不亦乐乎。比如:王者荣耀、吃鸡、跳一跳、欢乐地主等游戏。
在研究品牌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人们对游戏如此痴迷,而且很容易达到心流的状态?而在现实做其他的事情中,实在太难有这状态了。
不仅如此,还有这些奇怪的现象:
·玩游戏为了追求升级、通关、获分、杀怪等,虽然这些都是虚拟的,在现实中对你一点用都没有,但你为了玩这些可以去熬夜;而在工作中你也可以PK掉对手、升职(升级)、获得工资(获得分数)等,但要你熬夜加班,你肯定满肚子的抱怨。
·玩游戏的时候80%都是失败的(可能几分钟就死一次了),但丝毫没有影响游戏带给你的乐趣;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连续失败三次,即使你喜欢做的事,也很有可能放弃了。
·在游戏中,你要面临着各种打击与被虐,但你对游戏很少产生愤怒和不满,而且越挫越勇;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经常处在被虐与打击的环境中,你不仅是愤怒,可能是仇恨了。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打游戏可以放松一下,是这样吗?
这无法解释有人熬夜打游戏,要忍受着疲劳、眼困、脖子酸痛、大脑紧绷地打怪兽等不轻松状态。
有人说打游戏可以获得社交,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这挺有道理的,但只是这样吗?
这无法解释人们对单机个人游戏也着迷!
其实人们之所以迷恋游戏,是因为任何一款成功的游戏,他都符合人类的基础行为和心理机制。
根据简·麦格尼格尔研究得出,所有的游戏构成都由四大要素构成:目标、规则、及时反馈、自愿参与。这次,结合这四个要素讲讲游戏与现实中的差别,为什么游戏会那么容易让人上瘾。
1、明确的目标——玩者最终要实现的任务
2、清晰的规则——实现这个任务的规则限定
3、及时反馈——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4、自愿参与——自发去玩这个游戏
一、明确的目标
游戏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
跳一跳的游戏目标就是不断跳到下一个格子,拿到最高分,霸占朋友圈的排名;王者荣耀的游戏目标就是把对方的水晶破坏;吃鸡的游戏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活到最后。
目前年轻人最大的一个困惑是什么?
是迷茫!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有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这是非常少的,即使有了很多也是模糊不清的。
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伟人会如此坚持自己的事业,因为他们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高中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要高考,考得高分进名校。但到了大学,很多同学却开始迷茫了,因为没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看到别人谈恋爱自己也计划找一个,看到别人去几个社团,自己也拼命参与,到了最后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学了一段时间专业课发现不喜欢或不适合自己,还要面临选择考各种证,要实践还是安心准备考研,毕业打算干嘛呢?
很多人在现实中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的。而人性恰恰对明确的事情比较有动力去做,游戏是就符合了人性这一点。
有的人可能会说,在工作中,老板也给了很明确的目标,这个月要干多少业绩,公司什么时候要上市等等,即使有兴趣,但经常也没有动力去做。
公司很多项目你不是很自愿想这么做的,这就要谈到目标匹配问题了。
公司应该结合员工的能力匹配合适的目标,目标过大或过小都不行。
目标过大:给员工订的目标过大,虽然可以激发员工的斗志,但如果经常处在这种高度压力的环境,精神紧绷,员工是干不长的。公司不要一昧为了业绩,然后造成女生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的现象。
目标过小:有的企业给员工的目标却偏小,虽然过得很轻松,但很容易疲劳。要么没有给企业带来什么效益,要么员工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用。如研究生就只做一些文件整理,大材小用,久了也会跳槽。
因为,根据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知道,人最后会向“自我实现”地渴望。
如果现实是一场场游戏,你还会沉迷去玩吗()
文章图片
而给员工的目标匹配过小,自我实现价值就无法体现,离职是迟早的问题。
游戏有一个总的目标,但他能拆解各种任务目标,很好地匹配用户的能力。从最低级逐渐到高级,道具也不断丰富,妖怪不断增强,这都是有一套很好的匹配系统。适度的障碍又不会让你觉得无聊和平淡,这些在现实很难做到的。
二、清晰的规则
游戏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则,而且这规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们渴望的那种绝对公平。
如跳一跳游戏的规则就是要跳中那跃台,跳到中间以2的倍数递加,经过特殊的跳跃台停顿几秒就能加不同的分数。
如果现实是一场场游戏,你还会沉迷去玩吗()
文章图片
这些游戏规则是公正公平的,不会因为你是老板,就让你跳的分数加多一点,也不会因为你是普通人就让你跳到也不给分数;不会因为你是年轻人而给你增加难度,也不会因为你年纪大而给你特殊功能,而且你觉得相信中途是没有人会特意让你输的。
这些公平的规则,就连人们常说的公平体育赛事都不能做到,毕竟每次奥运会都还有评委评分的丑闻。
那在现实的人情社会又是如何呢?
我们一面非常憎恨贪污,一面又非常想攀一些官员和领导,希望有事的时候行个方便。特别在中国,人情社会历史悠久,很多规则只是对一部分人的规则。经常看到贪污人物的各种行为,很好奇他们怎么在各种规则下能够做到了那么多事。
现实社会有规则,但更有潜规则!
各行各业都有潜规则,比如在娱乐行业。多少明星为了做主角而失去了贞操,当然希望报道的都是错误的,但这只能变成奢望了。而在游戏里,规则永远是绝对平等的。
【如果现实是一场场游戏,你还会沉迷去玩吗()】玩游戏输了你会这么想:这次就差一点点就赢了,都怪自己技能还没娴熟,目标和要求就这些,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次会过关。
但在现实失败了你会这么想这个行业都是靠人际关系的,如果上面没人,在面试肯定被刷下来。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了,坚持下去也不知能不能成功。
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在游戏80%都是失败,却丝毫没有影响游戏带给你的乐趣。在现实,连续失败三次喜欢的事情都很有可能放弃。因为现实中的规则不可能做到公平,而且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三、及时反馈
你在游戏的操作中,都会立马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不要小看每次杀一怪物飚出来的分数,不要小看每次出招带来的音效,不要小看每次的分数排行,不要小看屏幕的防御性与攻击性的数值变化。为什么呢?
如果现实是一场场游戏,你还会沉迷去玩吗()
文章图片
因为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进化出一套对目标即使反馈现象的上瘾机制。只有在不断立马得到反馈,然后快速做好调整才能更好的生存与进化。
这种基因其实在远古时候就开始有了,那时候人类没有现在那么多武器,遇到危险情况(如出现一只老虎)需要立刻发出信号,及时反馈给部落的人。
这就很好解释了有些人说外国的电梯关门按钮没有实际作用,但为什么还要这样设置?(中国的电梯是有实际作用的)
因为及时反馈能给人增加可控感,这是顺应了人性机制,让乘客不易烦躁,因为没人愿意等的。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考完试都想立刻知道答案,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当我们走出考场看到同学时,就立刻想去对答案,即使知道这样会影响心情,但总是忍不住。
·我们猜谜语的时候,想知道谜底的那种心切,大家应该也体会过吧。在我小的时候,有空的时候家人经常给我讲谜语,老是追着大人们说出谜底。然后大人们以此来要我们做某件事,如家务才公布。
·小说和电视剧之所以让你熬夜去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老是在结尾制造悬念,为了想立刻知道结局,不断地追下去。其实很多小说和电视剧剧情也不算很好,但他们的制造悬念能力很强。
游戏的分数、升级、武器装备,技能都能很好地及时可视化地反馈出来。可在现实中呢?
我们为了考大学,十几年寒窗才有结果;我们为了买房子,辛苦奋斗七八年才有机会;我们为了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还要经历10000小时定量法则呢。
这严重拉长了反馈时间,更可怕的是,很多事情还没有反馈的。
我们看完一本书,我们不知道具体收获了多少,不会像游戏那样,杀一个妖怪获得多少分。它无法量化,无法视觉化反馈给你;很多大学老师平时上课,很少作业,期末的时候就布置一个结课作业。而这个作业没有点评反馈给学生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哪些好哪些差。
很多研究教育思考的大神人物,都说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很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及时反馈,不断地调整。这就是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来设置学习方式。
自《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出来,很多人都在倡导游戏化,教育游戏化,公司游戏化,产品游戏化。他们都在强调可视化、可量化、及时反馈。
当然,及时反馈的同时往往利用人性的其他弱点:如排行榜的比较心理、进步的成就感,拥有感等。
四、自愿参与
有这样一则案例:有一户人楼下老有小孩在踢球,经常打扰到他午休。他首先让孩子过来,说每天踢球就给10块钱。过了一段时间,10块钱改成了5块钱,孩子的热情减少一半。再过了一段时间,那人说没那么多钱了,于是不给了。孩子们纷纷愤怒离开了,不再来这踢球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的动力有两套系统: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内部系统包括兴趣、使命感责任感;外部动力包括建立和惩罚。而这两套系统往往不能同时产生,我们自愿去做的事情无论有什么挑战都乐于迎接,而在奖励或惩罚的诱惑或威胁让你参与时,你很容易失去兴趣的。
而游戏都是自愿参与的,基本没人逼迫你去玩。所以都是调动内部动力,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兴趣。
工作的时候为什么会很无聊很烦,因为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自己愿意参与的工作,都是在金钱的奖励下参与,再加上在老板的各种惩罚威胁下,久了会失去了内部动力的。我们都有过做自己喜欢的事会陶醉在其中,这是因为不断在自愿前提下不断强化自己的内部动力。
薄荷阅读公众号最近不断在刷朋友圈,其实之所以那么有魅力,是因为它完全在实现游戏化来运营这个产品,顺应人性的机制,有一个就是自愿参与原则。
号召人们每月阅读四本英语书,而要通过付费来筛选客户,不像其他有的免费。因为付费参与的基本都是自愿的了,调动的是内部动力,再通过游戏化运营,所以人们参与度非常高。
有些人为什么喜欢唱反调,特别是青春期的那种逆反心理?
因为你通过命令式要求人们去做某件事,这就调动了外部动力而不是内部动力,感觉自己的选择权被控制,而人类的恐惧与反感来源,往往就是对事情无法可控。
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隐约感到自己向成年人过度,渴望大人们那种权威,挣脱作为小孩的束缚。这就激发他们那种自己做主的心理。当你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时候,他的自己选择权受到打击,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事,但觉得是你叫做的,所以往往通过唱反调来反抗这些情况。
如果想让某个人坚持做某件事,做好不是用金钱,而是调动他的内部动力。
结语:
最近在群里不断看到有人在刷小程序的游戏,这种现象可能因为:
1、小程序的出现,不用下载软件,很方便。
2、碎片化场景的增多,而这些小游戏更好地满足他们打发时间,而且耗时不长,难度不大。
3、微信基数的庞大,分享机制运用成熟。
4、现代人的迷茫和孤独感需要解脱。
......
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以的游戏都是顺应人性来设置,而现实很多事情是反人性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