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急,不要怕

不着急,不要怕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各式的缘由,一周身体不适,逐渐恢复。
人在病痛中的时候,难免胡思乱想。
甚至想过,人活着无非就是与来自身体和精神上的病症周旋,最后的最后殊途同归。
今日看蔡澜的书,里面有一句话,“人生之中,一定要交几个朋友,一个和尚或神父,还要一位好牙医,精神和肉体的痛苦,都能消除。”
这是他去牙医朋友那里拔牙后的感受。
我没有这样的朋友,无论是解决精神还是肉体上的痛苦,大多的时候都是靠自己。
然而,无论是朋友还是自己,都不是万能的。
必然有解决不掉的痛苦,在采取过必要的措施后,只能在漫长的时间中忍过、熬过。
难以想象那些整日与病痛抗争的人们内心里是何等煎熬。
想到史铁生。
那句在《我与地坛》中关于“死亡”的观点成为经典。
“死是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不用急于求成”。
在命运给予的磨难中,在经历过从恐惧到求生,从绝望到放弃,从抗争到平静,从愤怒到幽默的一系列历程中,这是他的切身体会,真实而正确。
从医数年转行为作家,冯唐说,“协和八年,深刻意识到,人终有一死”,于是有了他的九字箴言,“不着急,不要怕,不要脸”。
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可人人都会假装忽略。
现实的世界,也存在着可以让人假装忽略的屏障。
比如人际,工作,年龄,狂欢,恋爱,父母,孩子等等。
因为有得忙,所以“我”还有用处,因为还没忙完,所以不会想到“死”。
可能也唯有独处的时候,才会涌现出一丝丝不安和担忧。像是被世界遗弃了一般。
有人在朋友圈发感慨,老公孩子不在家,自己吃不上饭,不敢关灯睡觉。然后附加上可怜的表情。
我想,我一定是别人眼中的怪人。
有着与旁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也是我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的原因,在同一话题中,想说的和想听到的,南辕北辙。
明明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却总要莫名承受来自别人异样的眼光。
甚至会影响到自己对于自己的评判。
想想看,人对于人或是事物的评判,难道不是大多受外界的影响么。
在充斥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标准中浸润的过久,就很难保持一颗纯粹的心。
独处并不是想要逃避什么,而是想要回归纯粹的自己。
并非是被全世界遗弃,而是幻觉被拿掉后的真实。
生命里全部的内容都只是如何与自己相处。
其他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一内容的基础之上,比如与他人相处、扮演日常角色。
看一档法律节目,女子对于亲生的孩子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伤害行为。
审判席上,她捶胸顿足,哭泣着叙述事件过程,反复提及自己当时难以自控的愤怒情绪。
幼小的生命成为情绪宣泄的对象。
人心都是魔鬼和天使的复合体,任凭哪一个占据上风,都不是最佳的结果。
现代人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充盈的物质生活,却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巨大情绪问题。
有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往往还不是最严重的。
那些表面上默不作声,内心里却如临深渊的恐慌,发作起来却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危及自身及他人。
“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这句话。
每每一筹莫展,忽而想到这句话,似乎像一剂药,能够快速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因为欣赏梁文道关于生命“无常”的观点而去看他写的书。
在书中,他似乎毫不避讳,关于自己的病症,难言之隐,性爱和其他。
这应该是读书的一个好处。了解到更多人的生命状态,便不觉得自己有多“与众不同”。
生老病死面前,众人皆逃不过。
【不着急,不要怕】那些宫廷大戏的主角们,哪怕是生于帝王家,又如何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