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中那些适应于成年人的教育经

本文基于张小意编译版的《爱弥儿》。


《爱弥儿》中那些适应于成年人的教育经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爱弥儿》这本书是起初是为了让某位善于思考的贤良的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后来却因为他所论述的问题不得不一直写下去。
这本书不仅适合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看,对于有了思辨能力的所有人都可以看,从中找出你需要的营养。
一本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于我来说,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于人性和人生的一些思考。

如要有所裨益,就要成为自己,始终如一,言行一致,知道自己的方向,并且有勇气一直坚持下去。
卢梭在书中提到:在社会的秩序中,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他时常与自己交战,在自己的心愿与责任之间纠结,既不能成为自然的人,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对自己无用,对他人也没有好处
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你只能选择教育成为一个自然人,自己就是个个体,是完整的,只依赖与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一切;或者选择教育成为一名公民,依赖社会而存在。
如果,你做不到抛弃一切繁华,一切世俗,做一个独立的自然人的话,那么你就要融入社会,那明智的选择就是成为一名公民,就有了上面那句话。
其实,某些特定的时代,总会有某些特定的话题。比如,“父母尚且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的话题。
这个话题反应的是人们在社会的秩序下,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心意与责任之间纠结。其实,古人已经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若是为了心中的责任而非一己私欲,言行一致,知道自己的方向,并且有勇气一直走下去,那就没有什么是矛盾的,不必遭受人们的谴责,更不会遭受自己心中的煎熬。
生命并非只是呼吸,而是行动,要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心智,我们的能力,让我们感觉得到自己存在的每一部分,敏锐的生活感受,比生命的长短更有意义。
卢梭讲这句本意是告诉我们不要阻止孩子感受痛苦,将孩子过度保护也是错的,要教他们怎样活着,而不是怎样不死。所以,他才说敏锐的生活感受,比生命的长短更有意义。
不要阻止孩子感受生活的权利,即使那种感受是痛苦的,当然,作为孩子,我们并不是让他们承受痛苦,但却应该对痛苦有所感知。
其实,对于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一直流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想其实走出去还是不够的,要主动去迎接生活中酸甜苦辣咸,特别是苦。当然不是让我们主动找虐,而是最起码我们应该了解何为痛苦。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若是对痛苦有所感知,练就了对其强大的包容力,就不至于一点点挫折就让你无法承受。
再者说,不论痛苦还是快乐,都是人生的体验,是我们感受自己存在的一部分。面对孩子,我们不用去阻拦;对于我们自己,不用去抵抗,任何感受来了,我们顺其自然,走了,也不必挽留。
我们的悲苦存在于我们的欲望与能力的不相称。
卢梭说:艰难的感觉,与想逃离艰难的欲望是一体的;愉悦的念头,来自于享受的欲望。所有的欲望都意味着匮乏,一切匮乏都是痛苦。因此,我们的悲苦存在于我们的欲望与能力的不相称。
这句话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却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欲望太大,而我们的能力却满足不了,又或者,我们没什么欲望,却因为浪费的才能而无法体验完整的自己。
只有当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欲望平衡的时候,才能真正的快乐。就好像阴阳平衡,我们才是健康的一样。
那我们如何才能让能力和欲望匹配?是扩大能力?还是缩小欲望?
不!单方面控制都是不理智的,我们要缩小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让他们达到平衡,才会逃脱悲苦的深渊,回归心灵的宁静。


其实,这本书中有很多这样让人深思的话,不只是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精辟分析,还有就是对人性深入的剖析。
【《爱弥儿》中那些适应于成年人的教育经】卢梭在书中提到:最有智慧的作家总是致力于成年人应该知道什么,却从来不问孩子们有能力学什么?
这句话虽不是褒义,但我却借用一下,虽然我不是个有智慧的读者,但首次读这本书,也还是致力于我该知道什么,多半注重于对于适用于现阶段的思考,而没有过多的关注对于教育的问题。
我想读一本,不只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一个读者可能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期待下次再读时,会有不同的收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