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这个“坑”

思维这个“坑”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已经是中年人了,我家大宝还是个没有读小学的毛孩子;下午小宝有些吵闹,他想吃一些奶并且小睡一下,于是我抱着小宝在卧室里哺乳,大宝那时也因为有些疲乏和饿,有些不舒服,在客厅无聊的打着滚,并且要求我出去陪伴他;我当时脑袋的思维就是:1:我去陪伴大宝,小宝必定会嚎啕大哭,我和大宝都明白这时的我不会如此做,况且他也受不了小宝的哭(他对弟弟的哭是看心情的心疼或厌烦);2:喊大宝来卧室一起躺着,可是他不愿意。于是,我随口对他说了一句:“那我就没有办法了!”可是马上就听见了他说:“可是你可以快一点啊!”

其实这种类似的“第三答案”在我和孩子之间发生过很多少次,想必很多家长也有如此体验;可是为什么我,在遇见过多次类似情况之后,头脑里依旧映射的是“两个极端”的回答,并且是非常理所当然的觉得如此呢?我想这也是和我成长过程里,通过长期形成并固化的思维框架有关,所以我的思维很容易就到了“是与否”的方向。

也是今天和一位朋友谈到“梦想相册”的时候,说到把“梦想卡”转换为“梦想相册”的时候,因为“视觉化”梦想,会让自己内心更充满力量;当我给她说:“……把你的梦想用图片表达出来!”,她的回答就是“画不来啊”。

这让我想起一则经典销售案例:“请问,您是要加一个鸡蛋呢还是加两个呢?”和“您要不要加鸡蛋呢?”同一件事,提问方式不同,带来的结果差别却非常大。

【思维这个“坑”】
思维这个“坑”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我这位朋友为什么说“画不来啊”这个答案呢,也是因为她对我的认识和了解:1:她(此处指代的是我)擅长画画;2:我(此处指代的是我朋友)觉得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是件非常棒的事;3:我(此处指代的是我朋友)不擅长画画。我如此猜测,她在这种思维的前提之下,得出了做“梦想相册”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是“画出来”,因为我说的是“图片”(当然也有点指示性);可是照片、剪贴、画画都可以将“文字视觉化”;这里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出来”,而思维的局限,让她卡在这里了。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可以锻炼思维的成长;现在我经常会问自己:”还有没有第三答案呢?“,可是忙碌的时候,我依旧忘记如此思考;所以改变我自己的思维格局,也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从小孩到中年人这个阶段来看,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中被”程序化“了。

你看,这个“坑”就是如此被挖出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