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陕西怎么过年

三十年前陕西怎么过年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小时候,大人常说,年是给小孩过的。
过年的儿歌这样唱: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马上就是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蒸碗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到了过年都要做蒸碗。蒸碗有许多种类,条子肉,丸子,甜饭,粉蒸肉,红焖鸡,小酥肉等等。因为许多菜都要放进浅底的古朴的粗瓷泥碗,最后上竹笼蒸,所有统一叫蒸碗。每家不是每样必做的,会挑着做一些,常做的有条子肉,丸子,甜饭等。做蒸碗是一项巨大工作量的活动,蒸碗做好,其他都是小事了。
大块的肉买回来,把瘦肉割下来,剩下的骨头要煮熟,一方面为把骨头的肉弄下来,一方面是要煮出汤,这个汤就是高汤,我们称之为腥汤。
那个时代的人都缺油水,骨头上最后还有一些肉不好剔下来,大人就会递给小孩,慢慢去啃。骨头上的肉虽然不多了,但是沾点盐,啃着特别香,我经常弄的两手满脸都是油。有时候还会把骨头当中砍断,用筷子头掏着里面白白的骨髓吃。
【三十年前陕西怎么过年】条子肉的做法特别繁复,先要把肉切成大块,肥瘦兼有,在锅里煮半熟,捞出来趁热抹上酱板或蜂蜜。半熟的标准是用筷子可以插进去,这个活有时候我来干。不知道现在还记得那个酱板吗,黑乎乎薄薄的一块,像一片黑色的芝麻糖,这个只有过年做条子肉才需要,平时没有的。
趁热抹好酱板,等肉彻底凉下来,再切成大小薄厚均匀的肉片,每一片都要带皮,皮冲上放进粗泥碗码好,加入煮肉的高汤,撒上葱姜蒜,放进竹笼大火蒸。一般要蒸好几个小时,才能彻底蒸好。出锅后,条子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用馒头夹两片别提多美了。
每年过完年吃剩下的条子肉,我妈会再利用做成辣子酱,辣子面放多多,我会带到大学里,买回来热馒头,加上辣子酱,满嘴流油,比学校的饭好吃太多了。
丸子的做法需要将肉剁成肉泥,现在都是超市买的肉末。那时候,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剁肉。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使用多年的树墩子,专门用来剁肉。剁肉是非常单调的,手里拿着刀,很痛苦,咚咚咚,剁几千下才能把一大块肉剁成肉泥。
肉剁好后,加入生姜末,酱油,料酒,调和面,再取半个凉馒头,轻轻揉成粉末,加到肉末里,加一点清油,一个鸡蛋,搅拌均匀,就可以做丸子了。用勺子挖一勺肉泥,手里轻轻拍一点淀粉,放到手里搓成丸子,放在一边。等所有丸子做好,下油锅炸成7成熟,放入泥碗,和条子肉一样倒进煮肉的高汤,葱姜蒜,上笼蒸。这个和淮扬菜四喜丸子的做法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四喜丸子每个都很大,像小孩的拳头那么大。
甜米饭的做法,我记得先把江米放进锅里煮一会,捞出来拌上蜂蜜和红糖,有时候放入白蜂蜜,做好的甜饭就是白色的。讲究的在泥碗底部放葡萄干,花生,核桃,豆子,摆成花样图案,再把江米填入,剩下的米汤我们烧开后当稀饭喝掉。甜饭蒸好后用一个盘子扣着,反过来倒在盘子上端出来。每次蒸碗出锅,尝过条子肉和丸子后,我们都要直接吃掉一盘甜饭,作为辛苦劳动的奖励。
记得小时候吃甜饭的时候,往往在家宴的中间时段,一轮凉菜过后,等甜饭端上来,撒上白糖,拿起桌上的高度白酒浇到白糖上,点火将糖慢慢烧化,会有蓝盈莹的火苗闪闪。
洗带鱼 过年除了蒸碗外,还有一件东西比较稀罕,就是带鱼。西北没有这东西,都是从沿海调运而来。我记得有一年,我家在水泥厂子校那边过年,大嫂在那里上班,发了带鱼和芦柑。洗带鱼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那时候是寒冬腊月,我抱着带鱼到水管去洗。水管在操场中间,简陋的台子上伸出一截管子,水龙头经常被冻得实实的,要拿开水烫开。水管下面是四方的砖头修的水池子,四周都结着瓷实的冰块。
带鱼冻成了一大坨,先用热水化开,用大剪刀把带鱼的头减掉。平时海鱼见得少,每次我都会把带鱼的头拿来好好研究一番,带鱼的牙齿特别尖利,嘴巴突出,有时候从嘴巴里还能掏出寸长咬了一半的小鱼虾来。
用剪刀豁开带鱼的肚子,掏出肠肚扔掉。这时候,带鱼肚子里还有一层膜,撕开后里面会有一条黑乎乎的东西要扔掉,要不然特别腥气。
最痛苦的是去掉带鱼外面白色的鱼鳞。后来网上看到带鱼活着的时候,鱼鳞是淡蓝色的,闪着神秘的光泽。死的带鱼鱼鳞都变成白的,有的用手一摸就掉下,有的要拿手扣。现在清洗鱼鳞都用钢丝球,很容易。我们那时候可能没有钢丝球,我记得就用洗衣服的白刷子,将带鱼平铺在砖头上,用冻得通红的手拿着刷子,一点一点刷掉鱼鳞,露出淡粉色有弹性的鱼肉。有的地方刷子也不好刷,就拿手指甲扣掉。
洗完带鱼,用绳子绑起来,吊着控干水。这时候看着这几条洗得干干净净肉呼呼的带鱼,想着炸的喷香的带鱼,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炸豆腐 炸豆腐吃法多种,可以做凉菜,也可以作为煎菜的配菜。炸豆腐一次要买好几斤豆腐,记得我妈先把豆腐切成一厘米厚四四方方的薄片,放入油锅慢慢炸,这个很费时间,炸了半天豆腐还是白白的,火还不能大,大了就炸焦了,一直到等豆腐彻底变成金黄色才算合格。
炸过的豆腐控干油,再放进花椒盐水里泡一会,再拿出来晾干就好了,干吃也很好吃,一般炸的时候我就偷摸吃几片。当凉菜吃得时候,用刀斜着片成三角形的小片,和凉白菜拌在一起既爽口又劲道。
过年凉菜 过年的凉菜一般都有凉白菜,凉拌莲菜,凉拌猪头肉,变蛋,绿豆芽,皮冻,卤牛肉,炸花生米,炸虾片。凉白菜和莲菜是基本款,要做一大盆。所以我记得家里脸盆特别多,过年经常一做都是一脸盆。厨房里摆满了脸盆。
绿豆芽需要早作准备,用黑陶罐把大大的黑豆泡着,上面盖上湿布,放在暖炕上。黑豆要那种黑皮里面是绿色才好。过一段日子,黑豆就冒出一截短粗的嫩绿的豆芽来,这个绿豆芽特别好吃,脆香清甜,比现在的豆芽不知好吃多少倍。
我特别爱吃猪头肉,这个不是家做,上街里买回来一大块,吃得时候快刀片成薄片,加以碧绿的蒜苗或大葱,蒜末,既好看又好吃,是过年必备的下酒菜。
还有皮冻,平时吃肉的时候把皮上的油刮干净晾干,慢慢积攒,到了过年时,洗干净切碎,放进锅里煮,等看着有胶性了,拿出来凉凉就行了,不过我感觉经常不是软了就是硬了,要下锅烧化重新做。
皮蛋我家不做,我见过别人家做,拿泥巴和盐调料和匀了,和玩的一样,用泥巴把鸡蛋裹一层,晾干,装进坛子或箱子里,过一个月皮蛋就出来了,剥开壳,皮蛋上就有细细密密的纹路,一动晃个不停。
炸虾片是保留节目,好像平时不会做,过年肯定做。看着一小片虾片扔到油锅里,慢慢的从小变大,最后变成一大片橙黄酥脆的虾片干,觉得非常神奇,而且总是在想,这个虾片是真的用虾做的吗?
卤牛肉是街里买来的,自己家好像不会做。也许是记忆里的味道都是好的,小时候的牛肉特别劲道,有味道。现在的牛肉都太烂糊了,包括西安回民街什么刘家,铁家都太软烂,不好吃。过年期间的夜里,肚子饿了,就去厨房摸一块牛肉,也不切,直接撕着吃,真好吃。
蒸馒头 过年的规矩是正月十五之前都不蒸馒头,所以年前就要把将近半个月的馒头做好。过年的馒头和平时的馒头不一样,小巧玲珑,比鸡蛋大一圈,相当于平时的一半大小。装馒头是用一口细长的瓮,放在里面不干也不会坏。
蒸馒头同时要蒸包子,有枣包子,菜包子,糖包子,油包子。菜包子是豆腐粉条萝卜馅。糖包子就是白糖或红糖加面做馅,油包子现在很少做了,用清油和面粉拌好做馅。我最不爱吃枣包子和油包子,只爱吃菜包子。特别是枣包子和馒头大小差不多,有时候准备加条子肉错拿枣包子,就很郁闷,恨不得把馅都扔掉。
新年衣服 小时候不常买衣服。都是过年的时候买一身新衣服,一双新鞋子。衣服和鞋子买好,年前要拿出来欣赏好多次。有时候把新鞋穿上,在床上走来走去,不下床怕踩脏了,想象着走在路上是多么的神气。
到了除夕夜,把衣服和鞋早早放在床头,就等着第二天一大早穿起来和小伙伴去炫耀。记得没上学的时候,都是穿窝窝,用棉花做的棉鞋,上面一层黑色的绒布,非常暖和。后来才慢慢的开始买鞋穿。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兴奋的穿上新衣新鞋,兜里装上拆散的小红炮,高高兴兴的和家人或小伙伴一同去游药王山。
那时候去药王山的路还是走老路。要先走东街,过东桥,到了面粉厂向北拐,不久要穿过一个铁路道口,经常在这里看冒着黑烟的火车呼啸而过,然后再爬一个很长很长的大坡,经水泥厂子校,烈士陵园,再七绕八拐最后到达山脚下一个小广场。到了这里就有两个选择,往左是药王大殿,往右是南庵。我们一般都是去药王大殿,去南庵很少,似乎只去过一两次。
一路上两边非常热闹,有买挂件小玩意,有卖凉皮糖葫芦各种吃食的,还有套圈的,一块钱10个圈,可以套玩具,枪啊啥的。记得我小学有个同学,过年的时候家里人在上山路上卖兵马俑的摆件,我还跟着在摊子后面帮忙过一段时间。
口袋里装上压岁钱,这时候心里有底气,看见好吃好玩的都会上去看半天,捡不贵的东西买两样。到了山上,大殿往往都是不去的。专去人少的,比较险峻的地方爬着玩。摸摸爷是要去的,爬到各个大佛哪里从头到脚摸一边,佛都被摸得黑油发亮。下山的时候摘一片柏树叶,拿到手里把玩,快到家的时候就扔掉了。
花炮 小孩过年除了有好吃的,有压岁钱,再一个最大的快乐就是放炮。
记得买小红鞭炮,那是舍不得一次放掉的,都是把花炮拆开零个的,装进口袋,拿一根细长的香或者做鞋的白绳子点燃当引火,把小炮仗捻子小心的点燃,再迅速的扔出去,砰的一声就炸了,特别开心。有时候当手榴弹互相扔,扔到大人身上会招来一句骂。
捻子质量不一,有的正常速度燃,有的就特别快,嗤的一声,经常来不及扔出去就在手里轰然炸了,手就被炸黑,生疼生疼的。
还有一种炮是燃花弹,两尺长,喷出一个个花弹,射到空中爆炸,形成烟花散落。这种经常也是质量不好,在手里炸了,后来都不敢拿在手里,插到雪堆上点燃,射完了冒一股黑烟。
拜年 过了初一就开始拜年,拜年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就记得磕头,拿压岁钱,到不同人家里和不同的小孩讨论花炮,一起放炮。
我记得每年过年要去杨河,给叔父(大大)拜年。我也算城里娃了,看到各种长长短短的农具,田野里的麦子,圈里吃草的老牛,咩咩叫的小羊,非常兴奋,经常拿这个舞那个,当武器玩。
还有热炕,见到娘娘,她总会热情的拉我上炕,炕烧的热乎乎的,外面经常是寒风大雪,屋里面温暖如春,炕上放个小桌,摆满瓜子花生糖果,吃饭也在炕上,围坐一圈喝酒划拳,什么五魁首六六六哇,想来似乎就在眼前。
拜年的时候会带着点心,烟酒等物。点心都用专用的粗粗的纸张包好,上面盖一张大红封面,再用麻绳系好,上面留着一个环用来手拎。封好的点心四四方方,很有质感。礼物一般还会配一瓶圆圆的水果罐头。
有时候家里会收到别人送的罐头,我就缠着要吃。我最不喜欢撬罐头盖子,但因为嘴馋只好耐着性子,用起子一点一点绕着圈把盖子撬开小缝,最后再一下子揭开。
社火亭子 到了元宵就开始闹社火,耍亭子了。记得小时候那可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到了那天,咚咚咚的锣鼓敲的震天响,在家里听到锣鼓声,饭没吃完就急着出门看。
我记得南街和北街的亭子好,东街的火亭子,西街好像人少没啥拿的出手。
亭子算是老家特色文化民俗,从小孩中选年纪不大的俊男靓女,一般个子不超过一米,穿上飘逸的古装,脸上擦得红红的,像唱戏的一样,男的额头点一个红点,绑在做好造型的台子上,台子装在拖拉机后面。谁家的小孩被选中都是很荣耀的事。
亭子的主题是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药王孙思邈给龙王和老虎治病,三娘教子,许仙白蛇传啦,很有民间特色。亭子是专门的艺人制作的,现在也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了吧。比如孙思邈的亭子上中间坐一个药王,旁边用纸灯扎一个老虎,上边飞一条龙王,后面还有一个门洞,上面画的五彩缤纷。
小时候不懂,没有见过后台的场面,经常疑惑,顶上的小姑娘和下面的人就连着一根拐杖,为什么不掉下来,百思不得其解。
东街的火亭子更有特点,晚上月明星稀,一队头绑白毛巾的汉子舞着龙灯出场,龙身子里面插的红色灯烛,夜幕里光华璀璨,在龙头的带领下,龙王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精彩的是,前面一个逗龙的人,手里高举一个龙珠,一会左边,一会右边,忽然将龙珠高高抛起来,随即口里吐出一股冒着黑烟的大火,众人齐声喝彩叫好。
我们小孩子元宵也要打灯笼,常见的有石榴灯,兔子灯,还有拿在手里的孙猴子灯。我妈说爷爷以前会做灯,尤其石榴灯,做一季灯笼可以顶半年。每年的灯笼不能第二年再用,所以到了正月十六,我们就会上街甩着自己的灯笼往别人好灯笼上撞,着火了就哈哈大笑。
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春节几乎成了休息日,城市里不让放鞭炮,更没有年味,就在静静寂寂中过去,让人倍加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