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班主任文化建班100篇千字妙文7

第五辑 专心研究墙壁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板报中,我选择了几棵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大树作为班级文化的载体,让一墙、一板都“说起话来”。
亮化教室的后墙黑板报,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能调动每一位孩子的才华。出黑板报,为孩子们的编辑、美化、书写的才华铺路搭桥。黑板报亮眼,真是幸福事。

说起黑板报,我印象最深的是初中。
还记得开学第一天,我走进崭新而陌生的教室,映入眼帘的就是黑板报——“新的开端,新的起点,新的同学,新的……”反正一切都是新的。
这是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提前写好欢迎我们这些新生的,那是我们乡中心校成立的第一年。老师那端正而苍劲有力的字体,我们都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羡慕,从此,我们开始走进每天练字的初中时代——每天一张字,由班长负责收交并检查,不过关的补两张。这个反馈很重要,每个人的基础和悟性各不相同,但是,字体可以看出到底是不是认真在写在练。(近几年,我们学校也曾提过练字,但是,由于只收不看,几乎没有效果。)
从此,黑板报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需要把黑板报上内容全部抄下来,当时觉得这些都是自己班的普普通通的真人真事,现在如果谁还能找到当年的笔记本,可真是一件宝贝,可以传家的那一种。
刚开始的几期板报,老师自己写稿,带着几个写字画画好的同学办。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黑板报怎样打格。用一根线绳,先是用粉笔在上面摩擦,等擦白了,两个人把绳子的两端按在黑板上用直尺量好的点上,中间拉起,松手,只听到“嘣”的一声,一条笔直的但是又不太显眼的白线就出现了。其实这个跟以前木匠用的那个墨斗很相似。
后来,板报小组完全熟练这项工作了,老师便退居幕后。稿件要么从作文周记中产生,要么是同学投稿,当然也会有老师写的。
黑板报的内容主要是励志、感恩、责任,表扬好人好事,偶尔也会有提醒与批评。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小蜜蜂”和“大懒虫”。“小蜜蜂”以勤奋著称,“大懒虫”就不用解释了。每天,到班最早的同学的名字被值日生写到对应的“小蜜蜂”的位置,而最迟的则是对应的“大懒虫”。
其实,除了黑板报,我们班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红五星战谱”,就是一张小组对抗赛的表格,很大,“红五星战谱”这几个字是老师用塑料泡沫镂空雕刻的,然后再染上红色。
初一时,我们语文课的前几分钟背古诗,两个小组比赛,获胜的小组就会得到一个红五星。后来,变成了长诗或者新诗,因为,第一个这样背的同学得分比较高,后来,我们都比着背得越来越长,最长的一次竟然背了四十分钟,语文课只剩下了五分钟。再后来,变成了口头作文,语文课之前的那个课间两个小组互相出题目,上课铃响开始说。那时候,不记得语文课到底学了什么,但是,我们的语文成绩都不差。
初三下学期,进入总复习,我们教室的墙上又多了一张表,更大的。竖着是我们班所有学生的名字,横着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所有古诗文。谁过关了,老师就给盖一个章。但是,要求是相当严的,要给老师背,要非常熟练,中间停顿时间不能超过三秒,哪怕是自读课的古文。
【读书笔记‖班主任文化建班100篇千字妙文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墙的设计与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规范,并走向高尚,像一滴滴小雨,将春天唤回到大地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种影响是悄无声息的,当他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时候,道德之花就会在学生心底悄然绽放。为什么呢?因为眼之所见、耳之所听、心之所感,滴水穿石,沉浸其中,美好道德就自然而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