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理
这周看了笑来老师专栏里关于"知识"的概念。按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下。
根据笑来老师的说法,【知识】本质上是【信息】,但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在笑来老师的定义中,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信息才是“知识”:
一、能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二、从【长期】来看更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按照笑来老师的说法,能算得上“知识”的那些信息需要符合的第一个条件——能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可以简化为“是否有用”。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能明白,大多数的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似乎很“理性”的依据,我们要努力去学习【有用的知识】!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很多人往往到了中年也没有真正习得多少有用的“知识”,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都只能“悔不当初”地感叹:“如果我当初早点学就好了”……有些人吃了亏,知道自己的情况已无法挽回之后,会寄希望于下一代,真诚地劝说自己的下一代早点开始学习,避免重蹈覆辙,但结果往往也会不理想,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没能让自己的孩子明白……
无论是他们自己当初没有及时学习“有用的知识”,还是他们没能成功劝说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有用的知识”,都存在一个问题,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时间。
也就是说,他们在决定是否要去学习一样知识的时候,只考虑到知识的价值——是否有用,这一个维度,却没考虑到知识发挥价值的时间——是短期内有用还是从长期来看可能有用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只把目光放在当前或者短期上,觉得一样知识对于当前的自己没有用或者短期之内得不到即时反馈,就觉得一样知识没有用,就不去学。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学习完课程,会有考试或测验,我们可以通过分数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
但在现实世界的很多情况,尤其是出了社会之后,很多事情我们往往都很难像在学校考试那样得到即时反馈,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实际上,知识的积累过程不是线性的,难以量化说明,很多知识和技能往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缓慢上升甚至看起来停滞,然后在某一个点突然爆发或者”触类旁通“,让我们在某个时刻发现以前学过的某个知识在这里“竟然用得上!”,让我们产生“意外的惊喜”。
所以,当我们要选择是否要学一样知识的时候,我们不仅应该考虑时候有用,更要把时间的维度考虑进去,想想【从长期来看】是否有用。
笑来老师认为,在知识的海洋里,最好的策略是“漫游”。
这种漫无目的的策略,在其它领域不一定是好策略,但在知识领域里却是好策略。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凭借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这个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
【知识——整理】我们平时所说的”触类旁通“,本质上其实是两个看起来毫无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且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要达到”触类旁通“的前提是:可产生联系的节点足够多。
当我们选择在知识领域“漫游',积累足够多的节点,节点和节点之间产生联系进而贯通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让我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产生“意外的惊喜”。
此外,笑来老师还提到,即便同是知识,有些知识也更具分量,更高级,它们具有繁殖能力,能够繁衍出更多的知识,包括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等。我们也应该多去掌握这些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重点回顾:
一、把两个维度结合起来衡量【知识】:
1、知识的价值——是否有用
2、时间——长期来看是否有用。
二、在知识领域里应该选择的策略——”漫游“
三、多学更具繁殖能力的知识,比如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等。
推荐阅读
- 急于表达——往往欲速则不达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2019-02-13——今天谈梦想()
- 知识
- 20190302|20190302 复盘翻盘
- 考研英语阅读终极解决方案——阅读理解如何巧拿高分
- Ⅴ爱阅读,亲子互动——打卡第178天
- 低头思故乡——只是因为睡不着
- 取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