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15】燕王奇葩

周纪三
前320年——前298年,共23年
慎靓王
元年(前320年)
1、
卫国国君再次贬号为君。
胡三省注:
之前在周显王二十三年,卫国国君已经从公自贬为侯,这次又从侯贬为君。卫处于秦、魏之间,国势是越来越弱了。


二年(前319年)
1、
秦伐韩,占领鄢城。
2、
魏惠王薨,子魏襄王继位。孟子去觐见他,出来对人说:“看他呀,没有一点君王的样子。接近他呢,也没有一点威严,突然就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说:‘统一了就能安定。’他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说:‘不爱杀人的人,能统一天下。’他问:‘谁能跟随他呢?’我说:‘全天下所有人都会跟随他,如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正是久旱盼甘霖。大王您知道稻田里的稻苗吧?七八月间,如果天旱,稻苗就枯槁了。这时候,如果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那苗就勃然生长,这样的气势,谁能阻挡呢?’”
华杉说:
这就是孟子的王道思想,战国时代,天下诸侯都推行军国主义,互相征伐兼并,人民困苦不堪。孟子就说,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自己行仁政。你行仁政,人民都愿意做你的人民,不愿意做别国臣民,这样如果外敌来侵,大家众志成城,誓死抵抗,外敌就打不进来。你行仁政,天下人都想移民到你的国家,你的国家就越来越强盛。等别国君王自己作死,天下就可传檄而定。商汤、周文王,都是这么得的天下。
孟子无论到哪国,说的都是这番话,但是没有一个君王能听懂,战国结局,还是最能杀人的秦国得了天下,似乎和孟子说的相反。但是,那杀人的,他也被人杀,秦朝的天下,十四年就亡了。楚汉相争,项羽爱杀人,刘邦不爱杀人,刘邦得了天下,开创汉朝四百年基业,而刘邦号“沛公”,正是孟子说的“沛然下雨”,算是天作之巧合了。


三年(前318年)
1、
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伐秦,秦国出兵迎战,五国联军败走。
2、
宋国开始称王。


四年(前317年)
1、
秦国在修鱼大败韩国军队,斩首八万级,又在浊泽俘虏韩军将领?(sou)和申差,各国诸侯震动恐惧。
2、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宠夺权,派刺客刺死苏秦。
3、
张仪游说魏襄王说:“魏国土地不到一千里,士卒不到三十万,四面都是平地,没有名山大川之险,边防军要戍守楚、韩、齐、赵四国边境,真正能保卫国内城镇和要塞的军队不过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身就是战场啊!现在诸侯各国,缔结合纵盟约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之国。这兄弟之国,有什么用呢?如今这世道,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而相攻相杀的,想再用当年苏秦合纵抗秦的计策,明显是不可能了。大王您如果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出兵攻打河外,占领卷城、衍城、酸枣,再攻击卫国,占领阳晋,则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不能北上,南北交通断绝,合纵的纵没了,怎么合呢?我这样说,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利禄,实在是真心为大王的国家着想,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我愿意辞去宰相职务。”
魏襄王听从了张仪的话,背弃合纵盟约,托张仪的关系,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继续担任秦国宰相。
4、
鲁景公薨,儿子姬旅继位,是为鲁平公。


五年(前316年)
1、
巴国、蜀国爆发战争,都来向秦国求援。秦惠王想乘机吞并蜀国,但是一怕道路险远阻隔,二怕大军远征,后方空虚,韩国乘机来侵,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伐蜀。张仪反对,说不如伐韩。秦王问他什么道理。张仪说:“和魏、楚两国交好,专门对付韩国,大军深入伊水、洛水、黄河交汇的三川地区,攻打新城、宜阳,抵达东周、西周的郊野,占据九鼎重器,取得天下地图和户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这是帝王之业。我听说争名的要争于朝廷,争利的要争于闹市,这三川地区和周国王室,就是天下之朝廷闹市,大王不到那儿去争,去争巴蜀戎狄小国,离帝王之业太远了吧!”
司马错说:“您说的道理不对!我听说,要国富,先要土地广阔;要强兵,先要人民富足;要兴帝王之业,先要广施恩德;这三样都具备了,王业自然缔成。如今我秦国地小民贫,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事情着手。蜀国是西边偏僻之国,戎狄部落之首,如今出了桀纣那样的暴君,他自己国家乱了,现在咱们打进去,正如财狼追逐羊群一样容易,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利足以富民,不必经过大的杀伤,他们就会屈服。我们兴仁义之师,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不会说我们是暴行,取得四海之内最大的利益,而天下不会批评我们贪婪,这是一举而名利双收,还有禁暴止乱的美名。
“反过来,如果我们攻打韩国,劫持天子,那是恶名昭彰,未必有利,却有不义之名。冒着恶名去攻打一个天下都不愿意他被攻打的小国,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危机。为什么呢?我给您分析分析看:周,是天下所宗的王室,而齐国呢,是韩国的友好睦邻。周国知道自己将失去九鼎重器,韩国知道自己将失去三川重地,周、韩两国将并力合谋,还会向齐、赵两国求援,向楚、魏两国求和。惹急了,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地割给魏国,大王您也制止不了。这就是我说的危机。不如伐蜀,万无一失。”
秦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起兵伐蜀,历时十个月,取得完胜,贬蜀王为侯,派陈庄做蜀相。蜀归属于秦国后,秦国更加富强,也更加轻视其他诸侯国了。
2、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之术显赫于诸侯。燕国宰相子之和苏代结为姻亲关系,利益共同体,想要取得燕国政权。苏代出使齐国回来。燕王姬哙问他:“你看齐王能称霸天下不?”苏代说:“不能。”燕王问:“为什么不能?”苏代说:“不信任他的臣下。”燕王若有所悟,钻进苏代的圈套,一切事务,都让子之专权。
燕王糊涂,子之的朋友们就接连迷惑他,给他下套。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都说尧舜是圣贤,是因为他们能把天下让给别人。如果大王您能把天下让给子之,那您就与尧舜齐名了。”燕王就把国事全部托付给子之。子之权势大重。
这时,又有人对燕王说:“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禹死之前,也是要禅让给益做天子的,但是,他却还是用他的儿子启的人来做官吏。等到禹老了,认为启的才德不足以为天子,要传位给益。但是,启的党羽攻打益而夺取了天下。所以,天下人都说禹虚伪,他的本意就是要传给自己儿子,但是又骗取禅让的美名,安排布置好让儿子自己去取得天下。现在大王您名义上把国事都委托给子之,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所以子之治国也是假的,实权还是在太子。”
燕王现在已经完全痴迷,于是把年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印绶全部收回,交给子之重新任命。子之南面行王事。而燕王姬哙年老,不愿听取政事,反而愿意做臣子,国事无论大小,全部由子之决定。
胡三省注:
为之后燕乱埋下伏笔。


六年(前315年)
1、
周慎靓王崩,子姬延继位,是为周赧(nan)王。


赧王(上)
1、
秦国入侵义渠,得二十五城。
胡三省注:
在上一卷周显王二十五年,秦国已经在义渠设县,以其君为臣,那么秦国是早已经吞并义渠了。这里又说入侵义渠,是什么缘故呢?大概是当时虽然设县,但只是稍稍侵占其地,还没有完全兼并吧。这回又占领二十五座城池,那义渠之国所余无几了。
柏杨说:
之前义渠已经灭了,可能是这次义渠反叛,引来大军。
2、
魏国反叛秦国,秦国出兵讨伐,占领曲沃,送回魏国人民,又在岸门打败韩国军队。韩国送太子韩仓到秦国做人质以求和。


3、
燕国子之当了三年燕王,国内大乱。将军市被和太子姬平密谋攻击子之。齐王派人对燕太子说:“寡人听说太子整顿纲纪,让君臣父子之名义地位回复正常,寡人愿以举国之力相助,一切听您指挥!”太子于是聚集党羽,以市被为将,攻打子之。没想到未能攻克,子之反攻太子。双方交战数月,死者数万人,百姓振恐。齐王派章子为大将,集结五个大城市的军队,率领齐国北部的民众来攻打燕国。燕国军队不作战,城门也不关,任由齐军进入。于是抓住子之,斩为肉酱,又杀死老燕王姬哙。
齐王问孟子说:“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齐、燕都是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如此长驱直入,五十天就拿下了,人力是做不到的,一定是天意。天意要给的,如果自己不取,反而要遭天殃。先生怎么看?”
孟子说:“关键是看燕国人民高兴不高兴,吞并它而燕国人民高兴,就吞并它,这样的事历史上也有先例,武王伐纣就是。吞并它而燕国人民不高兴呢,就不要吞并他,历史上也有先例,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还是没有攻伐商朝,就是因为民心未到。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那被伐之国的人民,却端着饭食和水壶来迎接王师,还能有别的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望得解放啊!但是,如果新来的统治者更坏,水更深,火更热,那情景就会倒转过来,他们又去迎接其他人了。”
齐国吞并了燕国,打破了战略均势,诸侯各国开始商量救燕国。齐王问孟子:“诸侯各国蠢蠢欲动,要攻打齐国,怎么办?”孟子说:“我只听说过以七十里土地的小国行仁政而得天下的,就是商汤的事迹;还没听说过地方千里的大国还害怕别人攻伐的。《尚书》说:‘盼望贤君来,贤君来了,人民就可死而复苏了。’如今燕国统治者凌虐其民,大王您派出军队去讨伐他,人民都认为是您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端着食盒水壶来欢迎。但是,如果您杀了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夺他们的国宝重器,那怎么行呢!天下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您的土地又翻了一倍,而不行仁政,那就一定会招来全天下的刀兵了。大王您赶快下令,释放燕国的老幼,归还燕国的国宝重器,和燕国人商量,为他们设立新君,然后光荣撤退,这时候还可以避免灾祸啊!”
齐王舍不得到手的利益,不听孟子的话。
不久,燕国到处爆发抗齐斗争。齐王后悔,想跟孟子商量,又不好意思去见他,说:“哎呀!我真是没脸面去见孟子老师啊!”陈贾说:“大王不必自责,我先去见他。”陈贾就跑去见孟子,说:“先生认为周公是何等样人呢?”孟子说:“古代的圣人啊。”陈贾说:“周公派管叔监管商国,结果呢,管叔反而跟商国武庚联合起来叛变,周公知道管叔要叛变,还派他去吗?”孟子说:“他当然不知道。”陈贾说:“这么说,圣人也会犯错吧!”
孟子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是替齐王开脱,就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弟弟没想到哥哥会叛变,这不很正常吗?再说了,古时候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某些君子呢,明知道自己错了,还干脆就错到底!古代的君子,他犯错就像日食月食,大家都看得明明白白;当他改正错误的时候呢,也是万民仰望。今天的某些君子呢,岂止是一错到底,还要编一大堆话来掩饰!”
4、
这一年,齐宣王薨。儿子齐湣王继位。
【华杉版资治通鉴【15】燕王奇葩】

华杉版资治通鉴【15】燕王奇葩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