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思考

礼的内在是以“和”为原则,通过礼的调节,让失衡的世界、社会、人心回归,达到人文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和是内在的原则也是最终的目的。故,礼之用,和为贵。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由礼入义,由义返仁,由仁返德,由德返道。道德经告诉我们,我们是如此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再失义,再失礼,一路跌落下来,自然也可以一路修炼上去,而基础的入手处就是礼。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离不开“仁”,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同时有了“仁”进而才会有大智慧。
礼门义路,可以先从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开始,例如老有老的范,提携关照后生,别为老不尊;少有少的样,礼貌谦卑,别狂妄自大。
【礼的思考】不仅仅是在礼制、礼节、礼仪、礼貌、礼让做的不周全时,我还经常因自己的原因在做其它不周全的事或办事效果不佳时,会自己心中默默念叨无礼啦,类似于说“罪过 罪过”,心中很是不安,不想辜负别人对我各个角色的期待,更不想辜负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强行给礼赋予了很多的内涵,我总不能说我自己失德、失情、失义、失信,做事不过脑子吧,宽恕自己吧,才能接受别人和自己,修行不够,随时提醒一下自己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