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塾教育的孩子会缺乏社交能力吗()
在与其他家长们的交流中,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已经认同现代社会里学校已经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了。我很高兴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否认同家塾教育的父母都同意这一点。然而谈及家塾教育在孩子社交能力学习方面,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学校同样不再是(我想说也许从来就不是)培养社交能力的唯一场所甚或最重要场所的观点。而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个人社交能力最重要的指标,所谓“情商”的重视程度近年来火箭式上升。甚至认为“情商”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智商”。所以家塾教育对社交能力的培养经常超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成为家长间更热门话题。
我们都知道同学关系很重要。然而同学只不过是我们所说人际关系“九同”(同宗、同年、同乡、同学、同袍、同事、同业、同好、同修)中的一个而已。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在人生中出现得比较早罢了。其实“九同”中的同宗和同乡出现的时间比同学更早。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大量减少了各种同龄亲戚的存在,都市生活又使得邻里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使得人们到了上学年龄才想起来用同学关系来做弥补。
说到同宗,暂且把它当作各种亲戚关系的总和,英语里的extended family。我们在英国的华人在这方面往往有很大缺失。大多数第一代移民只有一个核心家庭一家三口四口在此。一般来说长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还可以经常过来帮忙。孩子大了长辈也年事已高不方便常来了。或者长辈对于较大孩子的教育方法与孩子父母有比较大的差异,使得孩子父母对于是否请长辈来英国还是有些顾虑。孩子们要看叔叔阿姨堂亲表亲的话,即使有也基本只能回国内。社会关系的缺少很容易造成社交经验的缺乏。这点上父母一方为英国本地人的混血家庭倒是有些优势。
同宗同乡孩子里年龄总是有偏差的。《三字经》里说:“兄则友,弟则恭。”这就是根据年龄不同,对于人际关系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简洁概括。如果家中有兄弟姐妹的话这样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容易习得的。而如果是独生子女的话就只能求助于核心家庭之外。没有与同宗同乡孩子们的交流就只能依托于学校。而现代学校都是以年级分班,大家基本一样大。友和恭这两种社会关系体验的机会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
另一方面,由于homeschooling的孩子们离开了学校,他们家庭生活的时间会比较长。他们的家庭关系也往往会更加亲密。尤其是由于宗教原因选择homeschooling教育的家庭更是如此。Homeschooling的孩子们经常有自己的社团和学校。由于人数相对较少,大小孩子之间互动优势后更像一个大家庭那样密切写,从而补充了“长幼序,友与朋。”这样的社会关系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离开学校确实对于同学关系有一定的缺失。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段童年友情并非就此凭空消失了。家长有心的话完全可以进行弥补,甚至得回不知不觉已经丢失了的东西。从我们本身的做法来说也是考虑了这一点。我们会尽量多参与甚至于组织一些活动给自己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包括和普通学校孩子们课后参加的课外课学习,homeschooling孩子的特别班以及华人社团的各种活动等等。今年春节我们就主办了一个在农场的住宿活动。几个有孩子的华人家庭居住在一起读书识字表演节目庆祝中国新年。孩子们通过一起玩也得到了与不同年龄孩子以及大人们交流的机会。
社交问题的另外一个着眼点在于也有些朋友认为学校是孩子们走向社会之前最安全的跳板。一方面我们且不详说学校是否就真的那么安全,比如有校园霸凌,有校园枪杀投毒案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详议是否校园对于一些人来说太过安全,以至于他们永远走不出象牙塔无法适应真正的社会生活。我们来看看美国作家塞林格在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名言: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样的态度。家长能帮助孩子一不犯致命的错误,二不总是毫无意义地犯同样的错误就差不多了。很多在英国的华人家长还是第一代移民。我们能够抛开在故乡的一切来英伦闯天下,大多数人都还生活得不错。由我们的保驾护航,相信我们的孩子更会强过我们!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最后,有个笑话说很多家长经常告诉孩子:“我这辈子完了。你好好读书给老子争气考进清华北大!”这虽然往往说的是学习成绩方面。但是我觉得社交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每天下班就是电脑前沙发上一坐,男默女泪地打游戏看韩剧。那么指望孩子能够有多么杰出的社交能力大概也是不太现实的。
【家塾教育的孩子会缺乏社交能力吗()】英国的教育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这点很好。但是,在公立教育中可能由于师生比例自愿不足,对于比较细致的“礼”的教育有时候比较缺乏。和家长说话“me me me”,听家长说话“no no no”的孩子大有人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国学经典教人做人的文章作为最初阶段核心内容的道理之一。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心中有了好的标准才能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对当年砸钱买学区房这件事并不后悔。学校因为处在好社区而优秀,然后相辅相成。社交更讲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前有“狼孩儿”。生活在狼群里自然学习了狼的习气。足见社交也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从社交再回应到知识的学习,“开卷有益”这句话也同样需要审视。以前以书本为代表的媒体发展严重落后。但凡能落于纸上千古流传下来的往往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好东西。然而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试问有多少华人家长会拿着《花花公子》之类的杂志让孩子们“开卷有益”的吗?知识也好,社交也罢,父母的引领对于孩子的学习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你到家了吗
- 遇到一哭二闹三打滚的孩子,怎么办┃山伯教育
- 游戏IP(立足于玩家情感的粉丝经济)
- 继续努力,自主学习家庭Day135(20181015)
- 有父母作榜样的家才是真正的学区房
- 日志打卡
- 粪娃嫫
- 老了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