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草根诗人20年诗词创作心得

大家好!
我是豫斋。应朋友之邀,谈点格律诗词的创作经验。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或者说古典诗词的粉丝,虽然也写过一些诗词,但要谈经验、讲技巧,自知还相差甚远,充其量有些心得体悟,和各位朋友交流一下,也期待得到方家的指点!
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草根诗人20年诗词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首先,关于格律。既然是格律诗词,当然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无外乎平仄的讲究,不然就不能标注格律诗词了。
【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草根诗人20年诗词创作心得】关于近体诗的十六种格律(不含仄韵),以及各个词牌格律,网上都有,也有专门的书籍,大家随时可以查到。
稍微深入点,可关注一下孤平、失粘/失对、合掌、三平尾、三仄尾等所谓诗病,以及拗救等等,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
其次,关于用韵。创作格律诗词,对韵部要熟悉。虽说现在信息发达,随时可以查到,但对各个韵部还是要有一定的认识,《平水韵》、《中华新韵》,至少不要窜了。
我个人一般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
再者,关于语言。评论家常讲:写诗要用诗语,填词要用词语。但究竟什么是诗语、什么是词语,目前基本没有标准定义,似乎只是概念上的东西。
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句话:诗言志,词言情。
我个人的理解:它不单单是讲词语特色,如所谓的雅言,更关乎词性、语法和节奏。
词性:虚实、名动形量、副介连助,首先要能分清;什么情况下用形容词、副词,什么情况下用动词、名词,甚至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等,还要有讲究;
语法:由于字数限制,诗词用语务求精炼,在语法句式上经常会有些特殊处理,如倒装、省略,而不能简单套用白话文的主谓宾定状补,总之在一般行文的逻辑上有些突破;
节奏:一二为主,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别是二一二、二二一。我叫它二进制,呵呵。当然也有三的,但是比较少,且是跨节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二十四桥明月夜。
词的句式更复杂,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字句,乃至八字句、九字句,但节奏亦类诗句。
我曾经对诗词的语言有个比喻(可能有些狭隘),也趁此机会,说出来请方家指点:即,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比如,常见的云山,松风,烟柳,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象?怕难以再具体描绘,但感觉中又好像真实地存在着。
有些专家曾从“体性”的角度分析过诗词的语言特点,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
又再,关于诵忆。知识要积累,唯有读和背。我从初中到高中背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明诗三百首》,后来又背了《成语词典》,可惜《新华字典》没背完。当然现在都忘了。
后来又陆续读了些专辑,以及诗话、词话一类的书籍,如《唐五代词选》、《纳兰词》、《人间词话》、《白雨斋词话》、《词学通论》、《沧浪诗话》等数十种,尤其是一些诗话词话,对创作诗词很有帮助。
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草根诗人20年诗词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以上几点,可能有点套话,但也是基础。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
一、有感而发。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从事诗词创作近二十年,但作品寥寥,至今也不足200首,原因就是不为写而写。无感则不发。
我在《豫斋词话》里也有类似表达,如:“静安先生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至论也。今人虽知其理,却不知景必应时,情须随意,方为自然。合乎时令,发乎性情,乃有神来之笔,故佳句多偶得。无病呻吟,则失之矫矣。”
“为词之要,唯在真实自然。我之当下情感,乃真实也;他人之情感,则隔矣。我之眼前景物,乃自然也;过眼之景物,则虚矣。如夏之颂雪、梅者,冬之咏蝉、蛙者,岂非与夏虫语冰乎!”作诗也是这个道理。
二、借境生境。有个成语叫“借篷使风”,借助他人之力的意思;我也造了个词语,借境生境,可能有点生涩。也就是说,当有了感觉想创作时,若暂时还不能流畅地进行表达,则找一些古人相似名篇反复吟诵,借助名家名作的意境,这样多少会增加些灵感,或者拓宽创作思路。
比如,拙作《望岳》的创作过程,诚如序所言:近日颇思高山,憾无暇登临。寻杜甫之《望岳》,读而有感。“天高连叠翠,岩峻望崔嵬。溪曲因峰转,梯悬倚峭回。奇兮灵物出,壮矣谢公来。何叹前贤迹,心坚吾可追。”
三、收集断句。大家或许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有时会忽然想到一些类似诗或词的句子,但是前后不能连贯,一时也难以继续创作。此时我一般会专门把这样的句子收集记录下来,后期创作可能会用到。
举个例子,拙作《秋江即景·其二》:“夕烟缭绕起霜丛,鸿影依稀下碧空。最喜江南秋好处,芙蓉花底一襟风。”“芙蓉花底一襟风”句,即得益于断句,其实这句是今夏偶得,且非芙蓉,而是紫薇,当时于江畔见紫薇于风中摇曳,忽得句“紫薇花底一襟风”,可惜后来一直没有再创作,便移植到芙蓉了。
四、由句到章。我在《豫斋词话》里有表述:“余为词,常先有句,而后择腔。大凡情意,乃发乎心境。感乎其景,入乎其境,乃有所发,然后得句,句得而后择腔。”
可能有些人会问,写文章时老师一直教的是先谋篇,即先有整体后有局部。这当然是没错的,虽说是先有句再有章,但是那个“句”,一定是“诗眼”、“词眼”,它决定了诗词的意境,其实也等于先谋篇了。不是随便一句,就能前后铺排成一首作品。
以拙作《浣溪沙》为例,词曰:“过尽清明愈思家,凭高望处画阑斜。迢迢客路柳烟遮。十里楼台飞燕子,一溪风雨落桐花。几番魂梦断天涯。”
其实我最初只是在清明前后看到桐花,正好下过雨,便想到一句“一溪风雨落桐花”,然后对上了“十里楼台飞燕子”,忽然觉得有《浣溪沙》的味道,便依此调作了前后延展。为何说这“一溪风雨落桐花”就是词眼,因为个人对桐花有一定的情结,不在此赘述。

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草根诗人20年诗词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五、坚持写序。很多诗词前面会有类似散文的小序,如东坡《水调歌头》、《洞仙歌》等,白石几乎篇篇有序。
有时候,光看小序就大致明白了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缘由,甚至当时的心境,起着导读的作用;甚至也是同时在营造一个意境,启示读者。可以说,小序和诗词本身浑然一体,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我个人坚持写小序,写序的过程也同时是整理思路的过程。
六、反复修改。好诗不厌百回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详了。
由于进行诗词创作时,灵感稍纵即逝,为了不打断思路,难免有些字句是凑合用的,不妨先用,但整篇写完要立即改。甚至改完还要再放放,冷静冷静再改,直到完全满意。
《金粟词话》里有一句话:“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这个追琢,怕也是反复修改、锤炼琢磨的意思。他的意思要锤炼琢磨达到类似自然天成的境界,要求更高。
好句经得百家吟。若有条件,用方言反复诵读,效果更好。我爱人是客家人,很多时候我会请她帮忙用客家话读读,要是她感觉顺口,节奏还行,就留着,不行就再改。
七、从易到难,宜熟忌生。就像干活,从容易的、自己熟悉的干起。
比如作诗,关于难易程度,通常的说法是,七律难于五律,五绝难于七绝。有人从易到难排过序,七绝、五律、七律、五绝。我个人较认同这个排序,对初学者也算是一个指引。
填词的话,要熟悉几个词牌,最好把格律背下来,并记住几个名篇,尽量反复填,熟能生巧。千万不要想着填遍所有词牌。具体可先填小令,再慢慢接触中长调。
八、关于炼字、造境,也有些尤其要注意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再谈!
最后,说明一点,本次分享均以拙作为例,主要考虑到:一者自己的创作过程自己最清楚,所谓“得失寸心知”,沟通起来更真实;二者前人名篇名句已被分析得很透彻了,也不容我再“狗尾续貂”。
清晰的感觉,模糊的视觉——草根诗人20年诗词创作心得
文章图片
创作本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上只是个人对格律诗词创作的一些浅薄的体会,让大家见笑了。若想要系统学习诗词创作的朋友,可关注吾友@西山诗词客,作为诗词达人,他那里有诗词创作学习的系列课程。
祝大家创作愉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