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 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消逝

论|论 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消逝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被视为有大好前途的生命消失了,人们不胜唏嘘,感慨万千。有人开始思考杨博士自杀的原因,观点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事实上我们的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自杀行为,绝大多数的自杀都不会引起人们的热议,但杨博士是一个例外了。


我想人们之所以关心杨博士的自杀,这件事情之所以成为热点,理由主要是杨同学的博士身份。

我深知一个贫寒之家的孩子,从小学、中学,通过魔鬼训练营一般的高考,然后上大学本科,再考硕士,拿到硕士学位,然后再考上博士,是多么不容易。一般的人根本就撑不下来,基本上可以说不死几回,也是脱了几层皮。其中的废寝忘食,其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其中的贫穷与孤独,其中的希望与绝望,恐怕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察。但凡吃过这种读书之苦的年轻人,打死也不愿意回头再重温一次。有很多人甚至在通过某次考试之后,一怒之下把所有的考试教材烧掉了,从此再也不想多看一眼。

我深知,杨博士这样的孩子事实上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应该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里非常懂事、人见人夸的好孩子。事实上他这样的年轻人,估计从小就有不错的读书好习惯,学习成绩一路都是名列前茅,总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里的懂事娃。不像有些顽皮捣蛋的孩子,成绩又不好,还爱惹事,让父母操碎了心。各种培训班都上了,家庭教师也请了好多,说不定父母还偷偷给老师送礼,请校长喝酒,为的是老师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多照顾一些,争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杨博士这样的孩子不用搞这些人情世故,他是别人家父母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经常拿来用的好典型。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看看人家杨宝德,品学兼优,有礼貌,勤奋,听话,不让人操心,你怎么就不好好学学人家杨宝德呢?

事实上我也深知,穷人家的孩子,最大的希望,是得到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学位文凭,因为一个年轻人走在这个世界上,两眼一抹黑,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后台,只有靠着这样的高学历,才会得到这个世界上最受人尊敬,也是收入最高的工作。事实上我还知道,一个来自乡下的穷人家的孩子,要走出自己出生的那个村子,走出那个偏远的小县城,可能惟一的好办法,也是自己能够使上劲儿的好办法,就是死读书,通过考试走向外面的世界,走向车水马龙的大都市。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多少人在麻将桌前打发时光,多少人在饭局上说着别人的家长里短风流韵事,只有我永远拿着一本书在背,上班在背书,走路在背书。有一次走在路上,正背得起劲,没有看见一辆马车奔我而来,直接被撞在路边。马车夫不仅不安慰我,还起劲嘲笑我书呆子,命都没了,读书有个屁用。

我想说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博士生杨宝德竟然自杀身亡了。人们一瞬间感同身受,肝肠寸断,的确是有某种生存的共鸣感的。

所以人们开始寻找杨博士自杀的原因。我看到的一种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杨博士的导师在他的学生自杀的问题上有70%的责任。人们为此列举了一大堆细节,比如导师让杨博士干所有的家务活,包括擦地,洗车,买菜,这些本该由钟点工干的活儿,全部由一个博士研究生干了。这种芜杂的、具体的、缺少价值感和尊严感的生活,让我们的杨博士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希望破灭的尽头,就是自杀。

人们的愤怒由此产生,一个堂堂的博士生导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苦苦求学的年轻人呢,这世界还有一丝一毫的温暖吗?

事实上还有一种反思的声音,可能具有公共意义,大意是说杨博士自杀的悲剧的本质原因,并不在于他的导师如何冷漠,如何刻薄,如何不尊重人,而是在于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的教育制度。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教育制度里学到发家致富的本领,得到向上爬的机会,每个人都把上大学念博士看成了成功学的最好途径,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这样的求学的过程事实上也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人不断面对苦难,以至于一个人的生命走向成熟的过程。简而言之,是这个过于功利的教育制度和过于实用的社会环境害死了杨博士。

如今杨博士已经死了,身体也消失了。人们的讨论也好,愤怒也好,其实都是廉价的,短暂的。过不了几天,所有的人都会忘记这样一个叫杨宝德的年轻人,他的悲剧甚至比不上今年冬天的一场大雪。雪还没有融化,人们早已忘记了博士的名字。


我还能说什么呢。虽然我也曾经像杨博士一样苦苦求学,渴望出人头地,然而我还能说什么呢?死了的人就是死了,活着的人继续活着。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但是我知道还有更多的年轻人走在这条苦苦求学的路上啊,尤其是那些贫寒之家的孩子,如果没有上学苦读这一条路,他们的命运会更悲惨。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似乎有好多话想说啊,我如鲠在喉,但我又担心自己好为人师。生活的确是具体的,每个人都无法推开那些扑面而来的苦难,除了承受生活的打击,除了承担生命的重量,年轻人,你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是的,这是我要说的话。第一,我想说的是,无论在哪里,穷人家的孩子在念书这件事上,读到本科就差不多了,要赶紧找工作挣钱养家,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我们的父母真心不容易,他们供我们读书,靠的不是智力,靠的不是头脑,靠的不是关系学,他们靠的是血和汗,靠的是卖命,靠的是自己牛马不如的劳作。所以一个穷人家的孩子,18岁以后要练习挣钱,上大学的时候就要练习挣钱,毕业了赶紧找工作挣钱。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没有半点花团锦簇的幻想空间。不要说自己只有本科学历找不到好工作,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错误,在真正发达的社会里,一个博士生去餐厅当服务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你觉得一个清洁工的工作是低端的,是下贱的,而你一个大学生就应该在铺着大理石的办公室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做着高收入的工作,那是你对生活的苦难缺乏体察,也是你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常识。一个人的价值观错了,一切就都会错,而且错得彻底,错到谷底。一个在读的博士生为什么就不能帮着导师作点家务呢,为什么就不能擦地洗车买菜呢,如果你认真去做这些事情,说不定你会慢慢学到很多很多从来没有人教你的生活细节。多少穷人家的孩子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啊,地擦不干净,家里乱七八糟,不会收纳自己的日用品,灶头永远都是油乎乎的,厕所的墙壁上霉菌斑斑,有的年轻人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洗不干净,连健康喝水的好习惯都没有,而这些都是要慢慢学习,慢慢改进的。如果你把这些提前学会了,说不定你以后是一个体贴周到,事无巨细都暖心的好丈夫呢。

第二个我要说的建议,是别在国内念任何意义上的硕士和博士,家境好的孩子,当然是要出去深造,家境不好的孩子没钱出国,怎么办,要么你就有本事申请到国外的奖学金,要么你就赶紧上班挣钱,不要半推半就,不要左右彷徨。基本上吧,国内的硕士博士学位都别念,从老师到内容,没有谁拥有思想的快乐和知识的好奇心,大家都是生计。大学教授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生计而工作,在这里,你很难遇到一个真正的学者。不要以为自己是一个例外,你的生活里没有特别灿烂之事,对于每个人而言,苦难、憋屈、贫穷、孤独、绝望、侮辱、冷漠,才是必然的选项,必然的现实。

【论|论 一个年轻的生命的消逝】我的第三个观点,是穷人家的孩子要学会去掉内心过度的敏感和自尊,这个世界很残酷,尊严是要靠实力的,得熬过这一关。的确,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有的人生下来就喊着金钥匙,每个方面都让你羡慕。但你看不到的一面是,他们这些看似幸运的人,事实上也有我们不熟悉的苦难和失败。比如前一阵大家都在热议的某女演员,15岁就拿到了电影金马奖,父母条件好,很容易就进入演艺领域,家中来往的都是大艺术家,因此她的事业成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样的年轻人缺乏对苦难生活的体察啊,也缺乏对人性幽暗的体察。她在这里风光无限,在那里愚蠢至极。她可能会把一手好牌彻底玩砸,她可能会把自己幸福的家庭彻底葬送,她可能年纪越大生活越悲苦,如果她缺乏直面苦难反思自己的能力,说不定有一天她也会像我们的杨博士一样走上自杀的道路。所以年轻人,不要羡慕别人的顺风顺水,不要羡慕他人的人际关系,要直面自己的苦难,直面自己的卑微,不要放大自己内心的自尊,要熬过人生这个重要的关口。熬过去了,你就看见幸福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