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当了一次“坏学生”

记学习BCC的第二天
为什么说我今天当了一次坏学生,是因为我学完今天的课程,对它产生了一种怀疑。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教练信念和能力。老师说,我们要学着把生活教练化、教练生活化,要在生活中活出教练的状态。其实我不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我觉得如果时时拿着教练的姿态,可能会让人活的很累。而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的运用教练技术来进行自我教练,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
一、教练信念
信念决定行为,行为带来后果,所以教练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教练的四大信念依次是:People are OK;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
依次来分析一个这四个信念:
1.People are OK。
这一点其实会帮助我们超越判断,就是每个人的人生本来的样子都是OK的,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因为你过去的行为和选择就决定了你现在的样子,人是环境的产物,很多成长的背景决定了你现在的样子,但是人是OK的。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就会给他贴标签,说这个孩子太没教养了,太不讲卫生了等等。但是,我们应该做的是,从行动这个层面上去说,“孩子,旁边有个垃圾箱,我们要把垃圾扔进去”。行为可以是不OK的,但是人一定是OK的。我们常犯的错误是把人等于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把人和行为分开。
2.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意义。
缺点是优点的延伸,比如拖延是想要完美,比如员工不想晚上加班其实是因为想要第二天有更好的状态和更高的效率来完成工作。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去看问题,不要道德绑架,要学会在逆境中欣赏,要能看到行为背后潜在的内在需要和积极的意义。
在这里,有一个学员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所有人都OK吗?触犯法律的人也OK吗?老师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她说有人曾经给一些在监人员做过一些心理上的咨询,因为他们一旦出来后,别人都会带着不同的眼光看他们,他们就很难再融入社会,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因此,人还是OK的。人所有不合常规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会有指向正向的意义。
我的疑惑1:其实本来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但是,问题提出后 ,我觉得老师给出的答案让我仍然有困惑,触犯法律的人他的行为背后也有正向的意义吗?他还是OK的吗?我不敢确定他们当下人是不是还是OK的。
3.资源:人们已具备他们需要的所有资源
如果目标是清晰的,那么方法自然而然的就会显现出来。
目标百分百,方法正无穷。这个维度好像不用过多的解释,因为当一个人的目标特别明确的时候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动力,就能为自己的行动找方法。
4.人们有能力做出改变
要认识到人是OK的,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往往希望对方去做改变,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全然的接纳,同时互相影响、魔石,双方都做出改变,才能形成自己的家庭环境。
PS:在这里,提到了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所以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补充的内容。内容从一个问题开始,就是人为什么能活到现在?有人说是吃饭,喝水,阳光等等。但是想一想,只是吃饭就够了吗?
其实人都是有五大天性的,第一个是爱的能力,爱别人的能力和爱自己的能力;第二个是连接,不和别人连接就会感到孤独;第三个是价值感,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第四个是安全感,最大的安全感是对自己的信任,我是有选择的;第五个是独立自主。这五大天性每个人都有,但需要被激活,需要用心理营养去激活。这五大心理营养分别是:0~3个月时有两个,第一个是接纳,无条件的接纳,就是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你都会接纳他。第二个是重视,也就是不管你在做什么,只要孩子哭闹,你一定会第一时间放下一切去照顾他,全身心的放在孩子身上。第三个是4个月~3岁时的安全感,这个阶段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他能做的事情允许他自己做,让他对自我意识和外部环境产生安全感。接纳、重视、安全感大部分都来源于妈妈,来源于妈妈情绪稳定、夫妻关系和谐和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第四个心理营养是,当孩子4~5岁时的赞美、认同和肯定。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父亲看到孩子做的好的事情要给予鼓励,这样会给孩子 带来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价值感。这里的认同是只赞美看到的好的部分,而不是提期待式的赞同。比如,你做的。。。已经很好了,要是。。。就更好了。这就不是赞美和认同,而是期待。第五个心理营养是6~7岁时的模范。此时,父母做什么,孩子就会像一个录像机一样把父母的行为录下来,照着父母的样子做自己。在亲子教育中,夫妻容易因为观念不同而吵架,但是这时最重要的是重视给孩子的时间,不要试图改变另一半来改变孩子,而是要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们,他自然会模仿你的行为。
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们后面的亲密关系。比如,我们在养女孩时,往往会养的比较精细,会觉得做很多事情都很危险,不允许她们做好多事情。所以女人就会更多的缺乏安全感。而男孩呢,因为父亲一般情况下会不善言辞,不容易表扬男生,所以男人更容易缺失的是价值感。因此,在亲密关系中,丈夫更多想要的是价值感,价值感的获得就是被感谢、被欣赏和被崇拜。妻子想要的是安全感,而安全感的获得是被重视,被疼爱。
二、制定目标
为对话设定焦点和成果,要从抽象的目标到一个具体的目标。关于目标的设定,要在能量的焦点和时间框架的焦点来约定,要让客户自己规划时间,说出自己的期待和想要的价值。
而目标的确立要符合PEC原则:Positive,Ecological,Controllable,即积极正向、生态平衡和个人可控。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一个三脑系统,本能脑、情绪脑和视觉脑。“无中生有”的事情只有人类才能做到,就是因为这个系统,比如我说你现在吃了一颗酸杏,你可能就能流口水,而你并没有真正吃到。我们要能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为客户赋能,让情绪脑处理高能、放松的状态,才能打开视觉脑,因此教练都是积极正向的。
积极正向:比如,我们很难想中我想要戒烟、我想要减肥的画面,这两个画面出来一定是烟雾、烟头和胖胖的人。而当我们想,我想要苗条的身材时,想出的就是瘦瘦的人。所以,大脑是听不见不字的,我们应该从正向的角度上去引导。比如:孩子跑得很快,你说别跑,他会跑的更快,而你说慢慢走时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生态平衡:如果客户带来的问题和别人相关,比如老公要去外地工作,觉得那个工作能实在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问一下,你觉得这对你的爱人意味着什么,以达到一个平衡。
个人可控:比如我想让我的老公勤快些。那我们要从想让老公勤快,转为,老公勤快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做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变为个人可控的问题。
在这里就产生了我的第二个困惑:昨天我特别认同也特别觉得惊奇的一个案例,今天变成了我特别困惑的根源。就一个这样的案例,想要解决老公太懒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无从下手,因为带来的这个问题是要改变别人的,而恰恰这又是我们自己不可控的方面)。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不可控的问题中找到议题,所有人带来的问题背后一定会有问题,都有可被教练的内容,教练的内容应该确定在对自己的改变上。好的问题:你希望老公勤快一点儿对你意味着什么?一个看似特别好的问题,最终也变为了可控的因素,最终落到了自己的行动方面。但是是不是存在着偷换概念,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偷偷的把问题换掉了。当然,我不否认,自己的改变可能会带来老公的改变,但是这个问题就真正的解决了吗?最后我自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不应该关注老公有没有改变,而是关注想让老公改变背后会带来什么。老公懒,但是他不痛苦,痛苦的是我,所以需要改变的也是我,这可能才是最终的价值所在。这个困惑是解决了。
又引出了我的一个更大的困惑,那就是,教练的这些原则,在学生工作是中否真的适用所有的情况。比如,我有一个学生,他非常的聪明,但是大学以后开始玩游戏,大一一个学年挂了八科,父母也很为他着急,但是学生就是没有目标,无动于衷。作为他的辅导员,我特别想让他有所改变,我特别着急。那么,痛苦的是我,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让自己不着急了,随他去了。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不符合学生工作的常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组的小伙伴请教的老师。对话是这样的:
Q1:你对这个学生的期待是什么?
A1:希望他改变打游戏的习惯,能好好学习。
Q2:做为辅导员,他的改变对你的价值是什么?
A2: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所在啊,我想让他变得更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Q3:做为一个有责任的老师,你希望他有所改变,那么我们这个谈话结束后,你期待能带走什么?
A3:让他改变打游戏的习惯。
Q4:谈完后,你拥有了什么,代表你的价值实现了呢?
【今天,我当了一次“坏学生”】(明显到这里问题就进行不下去了,进入了一种死循环的模式)。
接下来,我就感受到了,我的同伴开始主动的配合老师,因为这样继续下去就没有结果了,事实证明,我的感觉是对的,因为结果这些问题后,我从她那儿得到了证实。
Q5:通过你的努力,让他改变了打游戏的习惯,对你的价值是什么?
A5:让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有所提升。
Q6: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和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你更想探讨哪个问题?
A6:学习成绩的提升。
Q7:你对他学习成绩提升有什么期待?
A7:补考通过,本学期不再挂科。
Q7:这学期,哪些科目对他有挑战?(个人感觉这个问题是一个关注问题的问题,而不是关注目标的问题,好像回到了内容上)
A7:说了三个科目。
Q8:这几科不能挂,作为辅导员,你能做什么?
A8:我已经做了,让学习好的督促他,给他总结等等。
Q9:如果这几科都没有挂,你还想让他做什么?
A9:让他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别人要求。
Q:在他主动一些这个方面,你可以做什么?
A:尝试找他的兴趣点,他比较封闭自己,我想更多的带他去人多的地方,改变他现在的状态,我也约他一起吃过饭。。。
Q:在你可控的范围内,你还能做些什么?
A:让他感受到我的关心和期待,让他敞开心扉。
Q:你能用什么方法,让他感受到你的温暖?
A:谈话时的肯定和鼓励,会让他的眼睛中有光。
Q:你的肯定让他眼中有光,如果今天咱们的谈话结束后,让你做一件事,你能做什么,让他从现在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A:带他看个电影。
Q:我怎么知道你做了?
A:旁边这位是我同事,他可以见证。
对话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从问题3开始,这个教练的对话就已经进入了死循环。从问题7开始,我明显的感受到,我的同伴开始有意识的配合老师,而并没有真正解决她的问题。因为她也认为,如果不这样配合,就不会有结果,最终还是无休止的问到,你还有什么方法,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上来。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这里是不是应该澄清一下,教练在学生工作中的特殊性,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改变学生的,需要推动学生的行动,而并不是只改变自己。在某些问题上,教练技术其实并不是特别适用,这个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这个困惑上,我需要更多的讨论和支持,因为老师并没有能真正的解决这相问题。而是我们知道了老师的“套路”,知道后面老师可能会问的问题,所以就结束了这个教练过程。我特别期待的是,我的小伙伴没有主动去配合老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能不能真正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带着一部分怀疑的态度去学习了今天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倾听和发问,明天再继续总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