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言集|艺言集 | 手工艺要不要商业化

前段时间一个互联网团队咨询我关于如何让手工艺商业化的问题,愿景不外乎是传承文化,增加文化软实力之类的伟大理想。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忘记很久了,因为我能想到的都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分析来分析去,除了徒增焦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问题是可以思考及讨论的,但如果讨论的结果超出了我们自身的能力范围,那只能说明时机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事也只能是放下对结果的忧虑,做自己眼前能做的事情。后来在我喋喋不休地说了二十来分钟之后,他们再没有回复。(笑)
有时候我觉得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尽管我们创作的的确是纯手工作品,但它却不是一门技艺或手艺,而是很多技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我们追求的方向从来不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创作,而是以各种传统工艺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尽管手工艺的发展方向完全可以融合现代设计发展为时尚品牌,也可以继续以具有实用功能的民间手工艺存在。但我个人认为在工业化如此成熟的现代社会,手工艺最好的归宿其实是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的,它可以发展为纯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既现代又能在其中找到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认同感。因此,将手工艺纯艺术化是我个人的追求。
然而,艺术品的商业化道路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定要刻意追求的话,那么建立人脉的艺术一定会大过艺术创作本身,这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都是极其不擅长的事情。而没有人脉的艺术人生实则是一种修行,其实这才是艺术本来的面目。作品成,是努力后的幸运;作品不成,也收获了一个平静且充实的人生。一旦有了这种佛系心态,就更加不愿意被外界的热闹打扰了。要不要商业化对于创作者来说就变成了锦上添花的事情,并不迫切。
当然我个人的选择及心态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手艺人,但提到商业化这个问题,我们面对的困境是一样的。如今我们已知的方向有:做品牌,卖作品,拍视频,搞培训,开直播…… 但这些已经趋于饱和的商业化手段其实并不会真正吸引那些对创作有追求的人,并不是说这些方法有问题或者不成熟,而是创作人手上是否真的有足够多足够成熟的作品来支撑这些传播方式最终转化成现实财富?如果没有或者只有少量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的作品,又拿什么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呢?
这就好比我想卖西瓜之前一定要找到一片好的西瓜地才行。没有好的瓜源,再好再多的营销手段也派不上用场。我们都知道手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慢工出细活,好的作品是需要时间打磨的。时间就是手工艺投入的最大成本。
很多创业者每每提到文化事业,都爱提传承,而且特别迫不及待。但到底什么是传承?如何传承?我理解的传承不单单是以师徒或血缘为纽带的小范围传承,更不是批量复制文化符号的病毒式传播,而是一种因热爱而产生的使命感,使命感就意味着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每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深刻认同感的人,但凡有点天赋才华都会有这样一种使命感,只是因现实经历的不同从而导致努力的方向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们都渴望自信。
因为需要这样的文化自信,很多创作人早已默默地开始了漫长且孤寂的创作生活,他们想过商业化吗?一定想过的,但在没有产生足够成熟的作品之前,所有的营销手段对他们来说都只能是更大的消耗。他们当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维持创作生活,但比起挣钱,他们更需要的是时间来无限地接近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卓越,从而成就他们的理想。
如果在不影响基本生存的前提下,他们更愿意以创作为先,而商业化其实是一件不需要刻意考虑的事情,随着作品的成长加之互联网的发展,转化成现实财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内卷化」,相对标准的解释是:
「内卷化效应就是指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率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
这个概念放在本文的语境中就是指手工艺创作这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的行业在眼下这个急躁且功利的市场环境下很难获得有效的成长,但又有过多的人希望从这个行业中分得更多的利益,那么大家就只能变着花样地从别人那里多挖掘一些资源来保持自身的增长,而挖掘的对象就只能是手艺人。我们可以想出 100 个高级的营销方法,但最最朴素的前提是,我们卖什么?
如上文所述,手工艺创作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如果是一两个月出一件作品,甚至几个月,那么价格一定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这其中还不涉及创意及精神内涵。如果要迁就广泛的市场需求,就一定不可能是大众所期待的那种有创意有品质还有性价比的物品,最终生产的人要么放弃不参与,要么只能是无限重复现成且简单的产品。最可怕的是,大量的山寨复制行为会加速消耗原创者的创作热情,如此循环,那么这个行业的商业价值也是有限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直播,培训等其他传播方式。
当然我们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把这笔文化遗产当成是一种文化符号反复地贩卖,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如果「遗产」没有创新和发展,那么被市场拋弃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而且越多的人加入到所谓的「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行列中,这个「遗产」被消费的速度就会越快。
这就是内卷的涵义。
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伟大的愿景中分得一杯羹,但又等不起手工艺成长的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个问题:此时此刻,我们真的到了需要手工艺商业化的阶段吗?或者说,在等待手工艺成长起来的这段时间内我们能做些什么?
【艺言集|艺言集 | 手工艺要不要商业化】绝大多数人都在问怎么挣钱,怎么分到更多的蛋糕,却很少听到有人问该怎么把蛋糕做大,因为「做蛋糕」这件事不仅枯燥,寂寞,还特别艰难,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有条件去生产。而对于手艺人来说,他们处在艺术生态链中的第一环(做蛋糕的人),似乎没有选择的余地,除了相信和专注他们手里的活计之外,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情。如果有,也是分辨及抵制各种干扰式的诱惑,守住初心,坚持卓越。
对于热爱手工艺的普通人来说,现阶段更大的需求其实是了解和学习,而非消费。他们更愿意把手工艺当成一种无功利化的情怀,向往的是一种可以沉淀自己的慢生活,如果有可能他们更希望自己能成长为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在我看来,这才是需要努力的正确方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审美需求,尽管还不够普遍,但这是趋势,可问题是眼下市场上并没有足够多足够成熟的作品(或内容)去满足大众的审美消费需求。有些怀有理想和热情的平台希望能打造一个中国版的Etsy, 比如手工客,我当然希望他们能成功,也很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坚持初心艰难地运营着这个平台。但与欧美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还没有经历像欧洲及日本那样彻底而广泛的工艺美术运动,我们目前的努力还停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上,而发展当代新工艺美术运动则显得比较被动。
从保护到传承再到发展必然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手艺人很难一边维持创作热情一边保证生存状态,当然非遗传承人是有国家赞助的,但赞助也是很有限的,这也导致很多有才华的手艺人更多的是在观望,怀疑,并没有强大的创作与生产的动力。这个困境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破除这个困境,除了我上文提到的「使命感」我几乎想不出什么更直接有效的办法了。
是的,我们只能靠情怀了,但情怀不一定只是鸡汤。不管手工艺未来是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一个浅显的道理是,挣钱的人未必拥有事业,但拥有事业的人财富一定会随之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的只是基本生存问题以及对未来的焦虑,而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足够「相信」我们所从事的事业。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自信,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也有著更为深刻的认同感,每一个中国人都迫切地希望中国能够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大国。以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强大生命力作为底气,我坚信我们终会等到这一天。只是在这一天来临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也许我们各自努力的方向不同,但我希望我们始终能专注于创造而非消耗的方向上,多给自己及他人一些时间。
我也希望那些有才华有热情的手艺人,如果热爱请不要怀疑,如果能坚持请你们一定坚持下去,你们收获的不一定是可观的现实财富,但必定会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毕竟拥有蛋糕的人不会感到焦虑,只有等着分蛋糕的才会焦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