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为什么很多名著大多人都看不下去,却仍被称为名著()

问题描述:个人认为不论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大多数人都看不下去的话,也不能被称为名著(我从没有认为小时代唐家三少的书是名著!)
作者:百里初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685770/answer/1070913742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个世界是有其运转规律的,并且这个规律并不以你懂不懂,知不知道,相不相信为转移!
特别是社会法则,人的心理规律等等,纷繁复杂,变量众多,一个微小的变量便会影响到整个事态的走向。而同一件事,哪怕是相同的结果,其中变量互相作用的过程也可能完全不同;因而哪怕表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事情,性质却可能完全不同。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就算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学科,依然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清楚明白地揭示其中的规律,可见其复杂程度。
而名著,其实就是在尽量真实可靠,符合规律的情况下,生动细腻地还原一部分事实真相。
通俗点说,就是名著是在讲真故事。就算它故事是编的,它依然编得绝大部分符合逻辑,遵循规律。不会把你带沟里去!
并且它细节详实。举个例子,大部分名著心理描写极其丰富、生动、真实。换句话说,就是它尽可能地给出了更多的变量的描绘,有助于你分辨事实真相,掌握规律。
至于你看不看得懂,看不看得下去,有什么关系呢?规律并不会因你而改变。
说夸张一点,很多自然规律,就算人类灭亡了,它依然会存在,并且不会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掌握事情发展的真正的规律如此重要?
因为对这些规律的认知会组成你的三观,而三观,会指导你的行为。小到下一顿吃什么,大到事业的选择、配偶的挑选。这些选择最终会决定你身体健康与否、贫富与否、幸福与否。
但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做决定的,也没有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认知。有的人是被别人特别是父母全权掌控,从吃什么穿什么到干什么,都被别人安排好了,自己没有做决定的权利和意识;有的人是稀里糊涂地做决定,别人说什么他做什么,社会宣传什么他听什么,公众号鼓吹什么他信什么,即随波逐流;……对这些人来说,掌握真正的规律就没什么意义,他们不主动做出选择,因此也没必要去了解选择的真正后果是什么。他看的东西,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对他来说,无所谓。
只有对于需要自己做出选择,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的人来说,名著才是有用的,而且相当有用。他们迫切地需要去了解更多的真正的规律,以助于做出正确的选择,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惜我们的社会,太多人连觉醒自我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都不敢或不知道,所以,才会出现,大多人不明白名著为何为名著的现象。他们没有自我选择的意识和经历,所以也无法有做错选择的困境、懊悔和反省,就更不会有对做对选择的迫切的需求,因此就发展不出对真正的正确的规律的渴望,就理解不了名著的作用。
要想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去追逐真正的规律。
名著就是时间长河中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真金,就是时间和过往的聪明人替我们遴选出的无限贴近真实的内容,免去了我们自己挑选所要花费的巨大的时间、精力和辛苦。
但人类社会任何好的东西总会被别有用心或品格低下的人所利用因而沾染上很多恶心的尘埃。
比如,权威性:一帮掌握了话语权自诩为知识分子的人打压优秀作家的作品,让真正好的作品却没能进入名著之列;用名著打压人们喜爱的现当代作品,我在看过一个孩子喜欢看《人间失格》怎么办的问题,高赞答案就是甩出一堆名著作者和书名,其实就是利用权威来压制和羞辱别人的阅读爱好;老师或一些家长会强迫孩子去读名著却讲不出任何合理且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这一点我后面还会详细讲;等等。这里,名著成为了权威的象征,成了一部分人用来压制别人的工具。
而被压制者,自然会对名著产生反感,特别是孩子。不少人对名著的排斥,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这只是对权威的反感,而不是对名著本身的反感,大多数名著反而是提倡人格平等,反对权威压制的。
很多人因为这些恶心的尘埃,从而对名著产生了误解和排斥,是很可惜的,也是落入了别人的圈套,舍弃了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就算并不是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能成为名著传下来,但流传下来的名著已经卷帙浩繁,其中的营养,一个人,究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吸收完了。
所以,抹去那些蒙蔽了自己的尘埃,擦亮双眼,去发现名著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吧。
名著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你碰到了什么问题,去看一看名著,马上就能找到解决方法。不是这样的。
前面我们讲过了三观的重要性,名著的作用,就是替你打好三观的基础,帮助你构建一个优秀的底层认知框架,这个工作是漫长而无形的,所以大多数人都忽视了。
因为漫长,不是立竿见影,所以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对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来说,名著就是没用的;因为无形,所以那些认为吃最后一个馒头就能饱,前面的馒头都是浪费的人,自然也无法理解名著的作用。
他们会急于寻求马上就能解决问题,马上就会暴富的方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网上充满了这样的诱惑。资本想要捞钱,公众号想要收智商税,网文想要流量,……这时候,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极其重要。
当代社会,永远不会是谁的观点最好,最真实,最正确,对人最有利,谁的观点就最受欢迎;永远是,谁的资本最雄厚,谁的拳头最硬,谁最有诱惑力即谁最能抓住人性弱点,谁大行其道。
这也是为什么名著往往是以前的东西,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因为那时候的有钱有势者已经死了,他们无法再因为作者揭露真相断了他们财路而打压和迫害了;或者作者也已经死了,迫不迫害也无所谓了;人们终于敢面对真相,承认现实了。这也是好多人觉得名著无用的一个很无奈的原因,名著往往具有时代局限性,它无法直接解决你当前面对的问题。
你只能去搜索各种正当时的资料,自己完成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这时候,看多了名著,看多了真的故事, 你的鉴别能力自然就上去了;就跟摸多了真钱的银行职员,见多了真古董的富贵子弟,一眼就能看穿真假,一个道理。
一旦真的读过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那么,被篡改过的东西就很难再填入你的脑袋。这里,“真的”两字十分重要,为何重要我后面再说。所以,从小阅读名著其实非常必要;这样,从小就能不知不觉地架构起优秀的底层认知,夯实了三观的基础,具备了高端的筛选机制,对以后脱离父母庇护,进入社会,自己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做出人生选择极有帮助。
比如,假如看过《包法利夫人》、《苔丝》、《茶花女》、《娜娜》等,便很难被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外貌至上论,笑贫不笑娼的风气带歪,也一开始就不会相信田园女权,这些歪理邪说对女性生活道路的选择和追求爱情、婚姻的幸福,都是灾难性的。这几本书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女性悲惨的一生,揭露了社会的复杂和残酷,也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她们的悲苦。而网络营销呢,则会简化故事,淡化社会现实,剔除心理描写,就让人误以为成功很容易,放弃尊严出卖身体也不会有痛苦;拿这几本书举例,他们可能就会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比如苔丝刚被包养的时候,茶花女被贵族们众星拱月的时候,娜娜攀上权贵的时候,炫耀一下她们的美食华服金屋豪车,然后宣扬外貌至上,卖身光荣,一定要嫁有钱人;他们就是这样利用现实里的某些名媛来做文章的,至于那些女人的现实生活,真实内心,她们成功的真正原因,谁知道呢,反正大批的人会信,他们只要智商税,顺带着减肥产业、整容产业要赚钱。会有很多人被带歪,我身边就有现实的例子,到现在都过得不好,人生选择的失误是会有后果的。我看过了书,也看过了现实,于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指导着我努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
比如,假如看过《百万英镑》,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做传销、微商和P2P的一定要假装很有钱,他们要装作拿着百万英镑,其实穷得像乞丐,他们只想要你的钱。所以我从不会被这些东西骗,但很多人会被骗,就和故事里一样,一旦你拿着百万英镑,别人就会送钱给你。然后,我也在现实里看到了很多人被骗钱的新闻。我看过了书,也看过了现实,于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些想法指导着我小心翼翼地避免着理财陷阱。
……
由无限贴近真实的内容构成的优秀的底层认知能够避免你被骗,它们和现实交相辉映,帮助你产生自己的思想。在成长过程中,以名著为基础奠定的思想体系,会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工具书的作用是直接的,而名著的作用是间接的。
工具书是已经把规律总结好了,直接给你观点,你立刻就可以拿去用,指导你的生活。而名著是教会你思考的能力,让你自己去总结规律,得出观点,做出人生选择。
但这些已经得出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或者别有用心的。比如网络营销或流行书为了赚钱故意炮制出的虚假法则,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统治故意宣传的洗脑观点,……
就连最好的学校,最真诚的学者,他们的教材和著作,很多也是错的。并不是故意欺骗你,也不是别有用心为了赚钱或什么阴谋,而是人类的水平总是有限的,人们当时,对于自然法则的发现和总结,就只能到那个水平。
智慧亘古不变,但知识更新换代很快。
比如,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就是在迅速进步的,后人不断推翻前人的论断。所以,哪怕当代最优秀的学者的著作,都很有可能存在错漏,不可全信。当然,需要使用工具书时,还是尽量要去看这些人的作品。
所以,现象的描述就十分重要了,只要忠实地记录下真实的故事,随时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律,并且启发出人的思考能力。真实的故事里能悟出很多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的教育,对小孩子,总是从讲故事开始。因为论断性的东西,很容易陷入偏见和错误,而且难启发思考;而完整的故事,没有先入为主的论断,从每个角度都能进行思考,想错了也不要紧。
名著就是大孩子和成人的好故事,从每个角度去看都很厉害,主角和配角都有很真实的部分,都能分析思考。真实的优秀的故事能带来思辨。并且随着自己社会阅历的提升,还能不时地回想起情节,领悟出更深的见解。
当你通过阅读名著,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去读工具书、网文、公众号等等就基本不怕了,你大体能分辨对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很多即时的资讯,最新的研究,也必须从这些途径中获得。
并且,名著能让人获得很多卓越的思考能力。
比如,玻璃心的问题,我时常就会想到《追忆似水年华》里小小的作者躺在床上期盼着妈妈来给他晚安吻的情节,绝对是很玻璃心加想得多了。这让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是有同类的,让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和尝试去解决问题。名著讲故事包含的内容一般都很广,包罗万象,就启发我学会了看问题不是只看一个面,我去查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对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了解都加进去才行。具体的内容在如何治疗「玻璃心」?这个答案里。
名著让我学会了拆分和组合。我会把很多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来解决问题。人生是杂学,很多时候,一个问题,需要很多知识才能解决掉。你看现在又出现了政治哲学、行为金融学等等,其实就是光一个学科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往往都很复杂。像我的抑郁症,这是个心理问题,但光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却解决不了。具体的等我以后去回答一个看心理学书籍为什么治不好抑郁症的问题再说,展开说这篇又要写不完了。对于各个不同行业的工具书,和自己的思索内容,进行拆分组合,灵活运用,来解决问题,这个思维模式很重要。其实,这也说明了,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自己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让工具书有效发挥作用。这一点我后面还会谈到。
再比如,我看《乌合之众》,我觉得有的地方讲得很精彩,但有的地方就比较偏激和狭隘。名著教会了我领悟的能力,一个故事,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见解也在不断加深。那么,对群体的了解是否也是如此呢?于是,我又发现了《群体的智慧》这本书,并且意识到了,群体心理其实也是在不断进化发展的,我对于群体心理的了解也应该随之而发展。《乌合之众》和《群体的智慧》这两本工具书,都有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但却都能启发我而不会误导我。
我想说的是,人的思想,应该是在不断的领悟中不停地进化的。这就是通过名著建立三观附带的好处,是带来了思想体系和思考能力的,所以你的三观是动态的,是在不停地进化发展的;而如果是直接接受观点,比如,直接通过学科学习,或直接接受宗教三观,则人的三观很容易就是静态的,不会发展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很固执,有的人年纪越大越偏执,有的人虽然学历很高却完全没有思想,有的人很难适应新环境,有的人三观会崩塌……他们没有领悟和进化的能力。
网络文学和名著其实根本不是对立的,名著就是浩如烟海的小说里写得极好的那一部分。名著就是脱胎于通俗小说的,说通俗小说是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网络小说,现在的网络小说其实就是通俗小说嘛,通俗小说写到极致,情节真实,语言优美,就是名著了呀。
一定要把网络小说和名著对立起来,反而会招致孩子对名著的反感。
我一直觉得《基督山伯爵》就是通俗小说过渡到名著的代表,它情节精彩又符合逻辑,描写的当时法国社会的情景也比较真实。只是我们现在的网络小说里还没有出现情节和文笔都达标的。
可以说名著就是极优秀的网络小说嘛,要看当然要看最好的,才能学到东西又不浪费时间啊,特别是在需要阅读来构建三观的时候。所以孩子最好是要读名著而不读网络小说。
我发现一个好玩的现象:名著里对于社会是有很多生动而真实的描写的,对于爬升阶层的内容也不回避,比如《红与黑》。而网络小说,由于作者没有足够的智慧和水平,总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法来提升阶层,比如,重生、穿越,这样很容易就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了,就不需要自己来观察、分析和预测;比如,系统,直接让系统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就不需要自己辛辛苦苦地去学习、思考来做人生规划了;再比如,仙侠、神鬼、架空,就可以自己制定规则,或者再给主角一个牛逼的出身,就不需要去了解社会的真正规则,不用在现实社会里混了;又或者,狗屎运,莫名其妙就睡了大佬嫁入豪门了;……
但是看这些投机取巧的东西,什么也学不到啊。以后怎么混社会,怎么提升阶层,还是脑袋空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唯一的好处就是消遣,能够发泄情绪,放松大脑,我闲暇的时候也是很喜欢看网络小说的,不用动脑子,还能挑动情绪,很爽。
只是看着看着就会腻,会很想看到高质量网文。
其实本来就该是这样发展的,读者的口味会越来越刁,对于重复的桥段和脑残的情节逐渐腻味,对于高质量网文的需求会出现。
顶尖网文作者早就钵满盆满,实现了财富自由,不需要再迎合读者,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网文市场蓬勃发展,投资者闻腥而来,资本饱和,连边边角角都有钱去,坚持写作高质量文的小众作者都能赚到钱,有条件再接再厉创造更优秀的内容。
这时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名著,就会诞生!
如果让市场自由、正常发展,就会如此。
只可惜畸形的社会和不可说的原因,阻断了这个进程。
既然名著这么好,那为什么老师让孩子读名著,有的孩子会反感呢?
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老师热衷于让孩子记书名、作者名,背诵书中片段,背正确解释。这里,名著只是作为一种载体,让老师把观点灌输给孩子,因为名著很厉害,可以给这些假大空的解释镀层金。
其实,还是向孩子灌输三观和攀比。
名著的启发思考,建立三观的真正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只是被人利用了灌输三观而已。
并且,看名著的作用是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要去向别人证明什么,所以,作者名,书名,人物名其实都可以不记得的。
这种教育方式完全是一种资源错配,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根本没用的事情。人的本能,被迫做无用的事情会逆反。
我很喜欢看名著,但小时候被迫背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一段,所以从来都没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感排斥至今。
并且由于抑郁症,我记忆力很差,导致一度很恐慌,都不看书不学习了,觉得记不住有什么用?后来发现不是的,记忆也不是死记硬背,当时以为没记住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会突然冒出来。
比如,当我想解决讨好型人格的问题时,《战争与和平》里的索尼娅就冒了出来,当她冒出来时,并不是索尼娅的名字,名字我是记不住了,现在知道是因为我为了写讨好型人格,又跑去看《战争与和平》了,下下篇文章就是如何解决讨好型人格的。冒出来的是书中的一些片段和情节,以及当时看书时我脑中的场景,讨好型人格的索尼娅经历了些什么,下场是什么,都从我脑子里冒出来了。这给了我启发,促进我思考,推动我去解决问题。
比如,当我离婚时,《安娜卡列尼娜》就冒出来了,好多的场景,好多的内容。因为我记不得角色的名字,就很难向你们描述,比如,安娜的哥哥的老婆带着几个孩子在乡下巧遇安娜的场景,由于没钱,几个孩子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和安娜的光鲜形成鲜明的对比。读的时候我压根儿没觉得自己记住了任何内容,但其实是记住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会冒出来,只是你很难向别人描述这种片段化场景式还记不住人物名和优美段落的记忆,对于别人没有说服力。但对我自己很有用,被背叛而不离婚的妻子的境遇在我脑中浮现了。基蒂和列文的内容也都在我脑中浮现了,我喜欢的夫妻的样子,我甚至记得他们在溜冰场邂逅,记得基蒂婚后和列文的好像是女佣因为做酱而吵架……这些都成为我思考的资料,让我去解决我的婚姻问题。具体的内容在原谅对方出轨是种怎样的体验?现在怎么样了?这个回答里。
比如,当我想解决和父母相处问题时,《逃离》就出现了;当我考虑理财问题,因为算不准时间点,要不要提前放手,不赚最后一个铜板时,《红楼梦》里这句话“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出现了,我自己很喜欢的句子,不用刻意去记,就会记得,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得;当我思索报应问题时,“得便宜处休欢喜,远在儿孙近在身”这句话就冒出来了,也是喜欢就记住了,但出处我忘了,可能是四大名著之一;……
这些都发生在我脑子里,指导着我的生活,如果我不说出来,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也没必要说出来,因为我已经做出了我的人生选择并且为此受益了,很多人都是这样自己过得好好的,什么也没说;不需要告诉别人,则一定要记住作者名、书名、人物角色名和优美段落就没有意义;名著已经在无形中发挥了它的作用。
我经常给我想表达的东西取自己的名字,其实,如果我不需要表达出来,我只让它们指导我的人生,它们就不需要名字,我自己在我的脑海里完成思考的过程做出决定,就行了。
发展自我和说服别人是两码事。真正的学习和功利的学习是两码事。
当你的思想是你自己使用时,当你不需要炫耀你看过多少书,知道多少学术名词时,死记硬背的记忆力其实用处不大。所以,抑郁症也可以努力看书,努力学习,不要因为病情造成的记忆力减退就自暴自弃哦!
我喜欢有人在我文下评论时说这些他也想过的,或者他取的是其它的名字,虽然好多人不自信,觉得自己就是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但大家都是有自己思想的人哦,感谢你们读得懂并且喜欢我的思想。
我发现,有没有思想居然和学历没什么关系,很多学历很高的人,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能记住很多著名学者的论断,能记住很多学术性名词,能引经据典,但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他们无法进行思想交流和思想碰撞,他们不会去理解你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他们更爱用专有名词来压人,你连这个名词都不懂,你不配跟我说话。老师就很喜欢这样,所以老师的话往往无法让孩子们真心信服,很对的道理也被他们毁了。
读名著很好,但是像老师教的那样去读名著,无用。很多人因此不能理解名著为什么是名著,因为他被引到了功利性学习、和别人攀比,用死记硬背和大道理压服别人的道路上,完全没有学会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所以我前面强调了“真的”阅读,很多人像老师教的那样去读,读了无数本也没有用。
再举个例子,《玩偶之家》,教材上会说是反应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压迫,其实很刻意拔高,牵强附会;让名著变得脱离生活很没用,好像只能读来陶冶人的情操;其实根本不是,能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娜拉为了救老公借了钱,瞒着他说是父亲的遗产。她是因为爱,所谓的善意的谎言、白色的谎言,结果老公根本不领情。其实就不应该这样,碰到困难应该大家一起坚强面对,成年人都该有面对真相的勇气,自以为是的隐瞒别人是错误的。让我学到在我和蓝宝的婚姻中,我是不会去撒什么善意的谎言的,大家要随时沟通,精诚合作,碰到困难一起面对。这样和别人聊名著其实很愉快,还能八卦,我身边谁谁谁怎么做的说谎了还是没说谎结果夫妻关系差了或是好了,谁谁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公癌症了老婆不离不弃或者跑了……聊聊书聊聊现实大家各抒己见能快乐地学到很多东西的。
比如,娜拉伪造签名被人抓包了,她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的严重性。让我想到不论到了哪里,要主动去了解社会法律法规,不要违法乱纪,给人留下把柄。社会新闻里,好多人犯法也是因为对法律的无知。
比如,娜拉的老公一定要开除那个谁,原谅我名字又忘了,那个谁说的话让人体会到狗急跳墙的人的心理状态,看的时候我就想,以后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留一线,不要随随便便把人逼到绝境,不顾一切的人是很危险的。
比如,娜拉的出走在我看来就是她老公很自私,爱无能,只把她当个玩偶,不在乎她的隐忍和爱,不在乎她救了他的命,只会谴责娜拉惹麻烦,有事就骂人,无事就宠宠、逗逗,像对待小鸟或小松鼠之类的宠物一样。所以,虽然经济状况好转了,娜拉还是毅然决然地出走了。让我想到婚姻还是得有爱情才会幸福,要想有爱,还是得有思想交流,三观要合。女人要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找个尊重自己爱自己的人才会真的幸福。
你看,名著其实是很接地气的东西,聊聊名著,聊聊新闻,聊聊八卦,是很愉快又能学到东西的。娜拉的故事其实和上的匿名故事很像啊,八一八我那离家出走的闺蜜,只是故事写得超级棒,比很多匿名故事要更好看而已。
一定要抬到很高的地位,强迫人背一些资本主义对于女性的迫害就变得很无趣且无用了!假大空,还破坏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名著是很好的,老师的名著才是可怕的!被扭曲了学习和记忆的真相,人也会失去看名著的动力。
为什么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呢?
除了权威压制带来的反感,还有深度阅读能力和情感反馈机制被破坏的原因。
名著里的信息密集度很高,如果长期看被打薄了的网络内容,再看信息密集度高的东西就很难看进去。
我老写长文也是因为看名著形成的深度思维模式,名著信息密度高,且很多架构宽广,包罗万象,比如《悲惨世界》,老看这些不知不觉会形成相同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时,自然而然就会多角度全方位去想,会一下冒出很多想法和念头,要把这些都塞在一篇文章里,自然就很长了。
但现在流行的模式是打薄,简化为一个观点,最好还得偏激,偏激吸引人;用很小白的语言,一行一个段落等极易吸收的排版模式;网文现在也是越小白的越流行。
但这样会破坏人的深度思考能力,长期接触打薄的文字,人的思维能力也会越来越弱,深度思维能力,拆分组合的能力,多角度全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都会消失。看不进名著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真正的害处是:你的思维能力下降了,但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难度却并没有下降,甚至还提高了。
我用名著架构的三观,名著带来的深度思维能力治愈了我的抑郁症。这是长期阅读打薄的内容所做不到的。
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个人来说,思维能力越来越弱,处理现实问题越来越困难,提升阶层越来越难;但困境越大,他们就越依赖于那些打薄速成的网络内容;越依赖于此类网络内容,思维能力就越差;以此循环,最后被骗光了钱。
比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所谓大格局,贵族思维。其实只要你读了名著,全部都会有。我看了《史记》,学会了想问题从历史和大势的角度去考虑;想了解贵族生活和思维模式,《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托尔斯泰的好多作品,真正的贵族写的,诚实地描述了贵族的所思所想,名著大多是真诚的,不会像公众号那样骗人。
所以我现在考虑问题,经常会从个人、社会、种群等多角度去分析,也会从历史和大势的角度去考虑,处理问题同理,也会做人生规划,事业规划。这种大格局的,所谓的贵族式思维模式,其实我有,名著给的。
特别是对穷人来说,名著的作用是巨大的,能弥补贫穷造成的不见多识广。况且在网络发达的现代,名著的获取是免费的,很多能在网上直接看;Kindle里名著大多是免费公版书,微信读书里无限卡名著都可以免费看但网络小说反而要收费。
这种思维能力的逐渐缺失, 不但对个人是毁灭性的;对整个社会和种族,同样是毁灭性的;唯一的好处就是资本的转移。
整个社会里,种族中,思维能力强的个体越来越少,则发明创新越来越少,社会进步,种族发展便举步维艰。
其实就是一小撮既得利益者为了把钱从大量普通人的口袋转移到自己的口袋,而制造了一个恶性循环,彻底违背了其他个体和整个族群的利益。
但社会和社会是不一样的,一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进入倒退,其它社会却不会。不同的地方有时候就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名著的促进个人成长,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种族进步的作用,只在好的社会里有用,在坏的社会里就会鸡肋。
比如,独裁或集权社会,制度不能够进步,民智不可以开启,必须以种族落后为代价维持统治;比如,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搏傻型社会;真正的智慧都是没有用的。
这时候,优秀的底层认知,良好的思维体系,并不能让你赚到钱;反而,因为太有人格和远见,会让你混得远不入劣币。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名著无用的原因,甚至可能是最大原因:赚不到钱!
建立底层认知很慢,没钱的人等不起。
优秀的思维模式带来的高端的预测和决策能力,上层人士极端需要,但对于一穷二白的人来说,实在是没什么用。看名著类似于贵族教育,能让你学会判断大势,懂得趋利避害,会为社会、国家考虑,为种族利益考虑,人格高尚,关注自我发展、精神生活,向往自我实现,目光充满了远见,……但就是无法做到一点:一夜暴富!
就像古时文人,胸怀韬略,腹满经纶,但混不进决策层,那也是穷困潦倒,满肚子学问全浪费了。
个人的发展,种族的进步,和赚钱,往往是不统一的。有远见的价值观,更适合于守成而不是创业。
没有智慧的人,赚到了钱也是守不住的,比如《大败局》里的一个个故事。打薄自己的文字,毁掉自己种族的思想,也是很可怕的,历史长河中,消失了的文字和种族,比比皆是。
但,第一桶金都没有的人,想不了那么多,他们只想知道怎么暴富,其它的都是没用的。
网文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爽点,为了更吸引人,现在爽点更密集了,给人情绪反馈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时候人就很难看进去平淡的名著。但名著是更接近于现实的,也就是说,常看网文的人,其实也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生活的节奏了。所以,同样,看不进名著其实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真正的害处是:你的情绪反馈机制已经被破坏了,和现实节奏不和谐了,现实生活里你付出努力,得到反馈的时间太长了,因此很多人都会变得特别浮躁,很难再进行长期的努力,由此也更难获得人生的成功。他们需要一夜暴富,需要十几二十岁就功成名就,但这在现实生活里是很难发生的。现实生活里最多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了一点点回报,混个温饱,现实是很残酷的。于是他们越发迷恋于各种虚假的成功学,骗人的投资,被收割得更惨。
这就引出了名著一个重要的作用:安抚人心。
名著能够缓解痛苦,能够让人从容体面地面对贫穷,不被爱,事业失败,生活破碎,……
当你觉得自己特别惨,惨到无法承受的时候,你也总能在名著里找到类似的角色,找到共鸣。这能让你避免,为什么天底下我最惨,我为什么要这么惨,之类的疯狂的想法,名著能向你揭开生活残忍的真相,真实的世界是极其残酷的。意识到这一点,便不会再因为无知而狂乱。很多人摆脱不了这一点,因为他们看不到真相。真相具有强大的治愈的力量。
当我怨恨被原生家庭拖累,毁了我的一生,荒废了十几年的光阴,又婚姻失败,一事无成的时候,《复活》从我的脑子里冒了出来,它教会我人是可以自我改善自我成长的,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重新去寻找人生的意义,生命不该拘泥于金钱和爱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人总是还有找到幸福快乐的可能的;而我现在,也做到了这一点。
当我被跨国搬家搞到崩溃,我的所有的书都带不走号啕大哭的时候,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就浮现在脑中。她带着那么多的辎重,丈夫去世,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躲避战乱,他们夫妇省吃俭用各种辛苦才搜集来的古董,一路扔掉,自己一个人住的时候还被人挖墙偷掉了一筐字画,还要担心被人迫害……不敢想象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战乱真的很惨,我如果不勇敢地跨出这一步,也会很惨。于是我就擦擦眼泪,继续行动了,再大的困难也过来了。
还有我觉得很好但别人可能不在乎的一点,就是一旦你学会了欣赏文字的美,阅读名著也会带来一种无上的享受,和网文的爽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浮躁,是一种很愉悦和充实的满足感。
总而言之,名著能让你平静幸福地做个普通人。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没得过抑郁症的人大概很难理解,但是经历过抑郁症,体验过那种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痛苦,就会很珍惜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我再也不想掉进那种附骨之疽般的痛苦中了。
这也是我喜欢名著的地方,它会有真实的心理描写,在意人的内心感受;和现在社会上充斥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很不一样。幸福和快乐才是最重要的,钱只是一个工具。
名著是很有用的,至少它们治好了我的抑郁症。我通过它们重建了三观,而重建三观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
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根本不会去考虑人生规划,社会发展,种族进步之类的问题,也不相信钱不是万能,幸福快乐才是人生的真谛。所以他们完全不能理解名著为何为名著。
【[知乎]为什么很多名著大多人都看不下去,却仍被称为名著()】不能一夜暴富的都是垃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