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第七天》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同学聊天,聊着聊着,突然想到了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是突然的寂灭,没有了任何感觉,也没有了肉体,慢慢地也没有人记得你。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啊。不敢想象、唯有过好活着的每一天,努力在这世上留下些什么,力求死后还能有人能记得我。
也曾想象,人的灵魂也许并未消失。但从未如《第七天》的作者一般,能想象出如此具体而又温暖的死后七天:死后你会领到一个火化的号,要自行去火葬场排队火化(嗯嗯,这里也有富人的VIP服务);但是如果没有人给你准备墓地,你也就失去了火化的意义;如果你不去火化,你的肉身在另一个世界里会慢慢腐烂直至仅余白骨,但这不影响你说话行动,只是别人认不出你是谁而已;一群“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会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没有争端、没有饥饿、没有疾病,仿佛是天堂,是乌托邦。
【每个人的《第七天》】当然了,作者创造出这样的设定,不是像我一样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去想象的不可知的世界。而是为了借死人的“口”来说出现实的“丑”。通过主人公杨飞的关系网、关系网里相关人的经历,将现实世界中新闻经常出现的丑闻如强制拆迁闹出人命、死婴被当医疗垃圾丢弃、重大火灾事故隐瞒死亡人数、官员腐败等等串联在了一起。
如果没有前面所说的死后世界的设定,那么这本书就将仅仅是一本网络新闻大集锦,没有任何的加工再创作,你不会感觉到任何的新意,不会有在阅读一个“作品”的感觉。这种“虚”“实”的结合,也正是作者的巧妙设计所在。另一方面,作者也将“善”和“恶”做了结合:现实世界中一帮作恶多端、应该死无葬身之地的人,导致了一批无辜的人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它揭露恶,却也不失温暖,因为它让“死无葬身之地”变成了天堂。
但是,读过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讲述过去的故事,你会发现他是如此地犀利、直白、一针见血、充满了对历史的抨击和反思。而《第七天》这本关于当今社会的作品,却失去了这种力量,“虚”了、“弱”了,仿佛隔靴挠痒、不够酣畅淋漓。
另外,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死亡有着十分好奇心的人,必然要推敲一番作者对死后七天的设定,总觉得不是特别合理:
1、既然“死无葬身之地”这么美好,为什么有墓地的人还愿意去火化?动力在哪里?只是为了“安息”吗?
2、火化只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丧葬习俗,难道死后的世界也分地域?
3、杨飞和李青在死后那夜……嗯嗯,比较匪夷所思
4、为什么设定成死后容貌不变,但是声音变了呢?
……
还有个疑惑:杨飞的死本身,有什么问题吗?饭店着火也是有什么黑幕?知情人可否告知。
总结来说,《第七天》,其实叫《七天》更合适,嗯嗯,作者是想跟《创世记》造物主的七天呼应,但实际每天的设定上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毕竟,每个人倒数的七天和上帝创造世界的7天,还是不能同等对应的。其实,如果真的能多出这7天也是好的,用来了解、看清、了结这一世的不解、困惑和恩怨,也会死而瞑目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