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0注意力基础理论文章(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智力评估)

57/70注意力基础理论文章(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智力评估)
文章图片



一:思维能力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主动且恰当地使用逻辑为特征。他们不再只受事物表象的影响,能进行一定的推理,考虑到事情的多方面,具有去中心化的能力。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集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晨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由具有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的四年级(10-11岁),这个年龄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在概括能力发展上,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的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概括水平大体上经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即低年级儿童概括的特征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
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即在中年级儿童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雇的特征逐渐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属性成分逐渐增多。
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概括为主。
(2)本质抽象概括为主。
由于在过去几年中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
(3)比较能力的发展。
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关系的异同。
(4)分类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分类,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5)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不仅表现在解决问题成绩的提高上,还表现在所采用的方法上。
总之,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过程在逐渐发展并日益完善。
分析、综合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过程最初智能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之后逐渐能在过去经验和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最后向以概念为材料的理性过程去较全面、深入的进行。
二:脱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化是指: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
去自我中心化是指:儿童逐渐学会区分主体与客体,逐渐意识到自我,并能够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意识客观化的过程。
童年期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脱离自我中心的变化过程。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三山实验”,揭示了低龄儿童的认知存在自我中心现象。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8岁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期。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三:智力的评估
【57/70注意力基础理论文章(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智力评估)】智力是指个体面对挑战时理解世界、理性思考和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
最早对儿童智力进行科学有效测评的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他的学生西蒙,他们与1905年编制了比奈-西蒙量表。
中国心理学家吴天敏教授于1982年完成了中文版第三版的修订,称为“中国比奈测验”。测验由51个试题组成,适用于2-18岁儿童。
在比奈智力测验中,通过智商(IQ)来衡量儿童智力的高低情况。
智商=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心理年龄(MA):参加测验的儿童获得某个分数时的平均年龄,比如一个6岁儿童在测验中得了30分,而这个分数却是10岁儿童的平均得分,那么就认为该儿童的心理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CA),也叫生理年龄,就是儿童实际的生理年龄,比如以上例子中,6岁就是儿童的实际年龄。
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这种标准就是常模。常模是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的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是一定人群的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即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常用的儿童智力测验量表还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和联合型瑞文测验(CRT)。
智力测验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测验报告和测验分数的解读不能绝对化,任何智力测验分数都是某个区间的而非一个具体的绝对化的点。
不正确的施测和解读都有可能给被测者造成误导。


划重点:
智力测试不是绝对化的宣判。只能作为辅助使用。如果有家长使用智力测试,
不用过度重视测试结果。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