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文学第四》35、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支道林写《即色论》,完成后,拿给北中郎将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话也没说。支道林说:“你是在默默地记在心里吗?”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殊菩萨(那样的智慧),谁能赏识呢?”
【原文】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35、既无文殊,谁能见赏】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人物】
支道林: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家世事佛,二十五岁出家,精《般若道行品经》,曾著《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遁是一位典型的清谈家杂揉老、释的僧人,以好谈玄理闻名于世,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所注《庄子·逍遥游》为群贤叹服。
王中郎: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时称“江东独步”。贬抑庄子之学,颇尚刑名学,著有散文《废庄论》,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亦有文集传世。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追赠安北将军,谥号“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