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笔记内容

影响力(珍藏版)


罗伯特·西奥迪尼 闾佳译

对比;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这是第二次读这本书了,稍微整理下笔记内容:

01 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

>> 这就是所谓的固定行为模式,其中甚至包括极为复杂的行为序列。这些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的。

>> 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类行为原则认为,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 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许多研究表明,要是人们对物品的质量拿不准,经常会使用这一范式

>>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是相当普遍的,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另一些时候,它则是必要的。

>> 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 有趣的是,就算顾客走进服装店的目的只是想买一套西装,但只要他是在买了西装之后——而非之前——买配饰,他在配饰上花的钱就总是会更 多。”售货员先展示昂贵的物件更有利可图。

>> 总之,诀窍在于,要单独地提出各个选项,这样每一项的小价目跟已经确定的大数目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02 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

>> 互惠原理——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条原理说,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 互惠及其伴随而来的亏欠还债感,在人类文化中十分普遍

>> 互惠原理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效力实在是太强了。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

>> 推销的人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晓得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十足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 法

>> 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 人有送礼的义务,接受的义务,更有偿还的义务。”尽管偿还义务构成了互惠原理的实质,可使原理那么容易遭到利用的,则在于接受的义务

>>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

>> 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 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头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尽管不那么明显,但更为关键: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 由于互惠原理决定了妥协过程,你可以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来使用。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假设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为了提高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保准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倘若你的要求设置巧妙,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

>> 真正有天分的谈判人员会把最初的立场稍作夸张,够他讨价还价、来上一连串的小小让步,最终从对方那里得到理想的结果就行了。

>> 从潜在客户手里获得推荐名单——他的亲朋好友、邻居等是第二重要的目标。

>> 先提大要求后提小要求”的策略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第1章中碰到的知觉对比原理

>> 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03 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

>>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 显然,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不光赌马客们是这样,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得没错。

>> 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 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做“登门槛”

>> 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 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你定了这个目标,这样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着,把它写出来。把东西写下来,有种神奇的力量。所以,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等你达到了这个目标,再定另一个,也写下来。你会进步如飞的。

>> 个人承诺是预防客户撕毁合同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

>> 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 出于观感上的原因,一个立场越是公开,人就越不愿意对其作出改变。

>> 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体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绝不愿轻易放弃的。

>>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 顺从专家们超喜欢能带来内心变化的承诺。一来,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它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环境;二来,变化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认知偏向

>一般来说,由于人们的内心信仰系统需要保持一致,他们会宽慰自己:我选择的行为是正确的。生出额外的理由来为承诺的正当性辩护——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们找到的理由是新的。故此,就算采取公益行为的最初原因没有了,这些新发现的理由也足以让人继续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 一般来说,由于人们的内心信仰系统需要保持一致,他们会宽慰自己:我选择的行为是正确的。生出额外的理由来为承诺的正当性辩护——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们找到的理由是新的。故此,就算采取公益行为的最初原因没有了,这些新发现的理由也足以让人继续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 抛低球”手法,顺序总是一样的: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作好了,交易却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在这种情况下,客户还会买车

04 社会认同|脑子里的怪物|

>> 实验发现,使用“罐头笑声”,会让观众在看到滑稽节目时笑得更久、更频繁,认为节目更有趣。此外,一些证据表明,对糟糕的笑话,“罐头笑声”最为有效。

跟从众心理是一个概念吧!

>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 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 ,社会认同原理将最为有效。同一行为,做的人越多,越显得正确

>> 社会认同原理这样说,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教派的任务很明确:既然事实证据无法更改,那就只有改变社会证据了。你能说服别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 吉诺维斯事件

群体心理学~

>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说不定其他人会帮忙或打电话,说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经这么干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会有别人帮忙(或者别人已经帮了忙),结果人人都没帮忙。第二个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它建立在社会认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多元无知效应。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

>>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 候。

>> 首先,我们似乎持有这样的假设: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必然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尤其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才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做反应。

05 喜好|友好的窃贼|

>>互惠 一开始,去参加聚会的人玩游戏,赢奖品。没中奖的人可以从一个袋子里摸奖,这样所有人还没买东西就都得到了一份礼物。 承诺 聚会上,参与者要当众介绍自己发现特百惠塑料器皿有怎样的用途,带来了哪些好处。 社会认同 买卖拉开序幕之后,每一笔做成的生意都在强化、巩固以下的观点——其他类似的人都想要这种产品,因此它一定很不错。

>> 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

>> 嘉康利(Shaklee)公司就建议销售人员采用“无穷链”方式寻找新客户:只要客户承认自己喜欢某件产品,就可以向他施加压力,问他还有哪些朋友可能喜欢这种产品。之后销售人员就去找他的朋友们,他的朋友们又推荐其他朋友,其他朋友再推荐更多的潜在客户,如此形成一条“无穷链”。

>> 光环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

>> 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而且我们在作出这些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外表魅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帮助,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

【影响力笔记内容】>>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

>> 请求者还有另一种利用相似点提高好感、增加顺从概率的办法:他们假装跟我们有着相似的背景和兴趣

>> 我们特别喜欢听人恭维奉承。尽管有时候我们也没那么好骗——尤其当我们很清楚恭维者是在利用我们的时候。可一般来说,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辞,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 第一,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要是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 把产品跟名人联系在一起,是广告商利用关联原理赚钱的另一种办法

>> 对广告商来说,重要的是把联系建立起来,合不合逻辑无关紧要,只要是正面、积极的关联就行了。

>> 人们深明关联原理的奥妙,并努力把自己跟积极的事情联系起来,跟消极的事情保持距离——哪怕他们并非事情的起因。

>> 我们观看比赛,并不是为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我们是把自我投入了进去。这就是为什么球队主场获胜以后,粉丝们会投以那么强的崇拜和感激之情。这也是为什么球队主场失利之后,同一批粉丝会马上翻脸不认人,恨不得把球员、教练和官员生吞活剥了。

>> 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 在我们以个人成就为傲的时候,我们不会沾别人的光。只有当我们在公在私的威望都很低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借助他人的成功来恢复自我形象。

>> 一些导致好感的因素,如外表魅力、熟悉感和关联,都是在潜意识中影响我们,我们不太可能找出一种合适的防御措施。

>> 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力量,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那些想从中获利的人。这股力量越大,其反作用也就越明显,对我们的戒备防御也就越有帮助。

06 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

>> 打从出生之日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父母的教诲、校舍里风传的小曲、故事和儿歌里,甚至我们成年后存在的法律、军事和政治制度中,都无不充斥着这条信息。而所有这些“教化”,无不将服从和忠于正当规则摆到极高的地位。

>>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 它利用了权威原理带来的影响力,却根本不曾拿出一个真正的权威,光是看起来像权威就足够了。这说明,我们对权威人物的下意识反应有一点很重要的特性:一旦处在“按一下就播放”的模式,只要拿出权威的象征就能将我们降服了。

>> 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 头衔越是显赫,别人就越觉得有头衔的这个人高大威猛

>> 我们觉得一样东西看起来大些,不一定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愉悦,而是因为它很重要

>> 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种衣着打扮,尽管内涵不如制服那么一目了然,但照样能暗示出权威的地位,那就是剪裁合体的西装。它也能唤起陌生人的顺从与尊重。

>> 衣着除了可以发挥制服的作用,还可以用于装饰性目的,表现更广义上的权威。精致、昂贵的服装承载着地位和身份的光环,珠宝和汽车等类似的身份标志也是一样。

>> 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通过这种简单的办法,着眼于权威地位的证据,我们就能避免自动顺从带来的大部分问题。

07 稀缺|数量少的说了算|

>>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 如果一样东西少见,或越来越少见,那它就更贵重,规律就是这样

>> 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饥饿营销……

>最直截了当的做法,是所谓的“数量有限”策略: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不见得随时都有。

>> 最直截了当的做法,是所谓的“数量有限”策略: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不见得随时都有。

>> 和“数量有限”技巧相对应的是“最后期限”战术,也就是对顾客从顺从业者手中获得产品的机会做出时间上的规定

>> 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这也就是说,稀缺原理成立的一个原因在于,根据它来做出判断,大部分时候是正确的。此外,稀缺性原理的力量,还有第二种独特的来源: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 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Jack Brehm)提出这个理论,以此解释人类在丧失个人控制权时做出的反应。根据这个理论,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以及与其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愿望愈发强烈。因此,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地想要占有它,跟这种妨碍对着干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想让信息变得更宝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弄成稀缺信息就行了。根据稀缺原理,要是我们觉得没法从别处获取某条信息,我们就会认为它更具说服力

>> 新出现的稀缺更使人觉得迫切

>> 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条件改善后,要是在短期内出现剧烈逆转,最有可能爆发革命。

>> 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

>> 跟一贯的稀缺比起来,一样本来有后来没有了的东西,会叫人更想要。既然如此,以下研究结果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插图]

>> 这一发现凸显了在追求有限资源时竞争的重要性。我们不光在物品稀缺时更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竞争时还最想要

>>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情人的态度本来不咸不淡,可听说有对手出现,他们立刻热情四射。因此,恋爱中的男女常用的一个小手段,就是透露(或编造)自己有了新的爱慕者。

>>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莫名其妙的好感和突如其来的的情绪高涨,可能是被操纵了的表现

>不妨还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把情绪高涨本身当成重要线索吧!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敌人的力量转为自己所用

>>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