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乡情,痴痴修路人

悠悠故乡情,痴痴修路人
文章图片
在云南香格里拉大峡谷深处,有一个藏族村部落,名叫巴拉村。这个多少年来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因为没有公路,到香格里拉市区交通不便,只能步行。白云掩映下的雪山若隐若现,湍急奔流的岗曲河,宛如一条绿色的腰带环绕在峡谷。从四川巴塘地区迁徙而来的巴拉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然而,“世外桃源”也意味着与世隔绝。不通电、不通路、没有通讯……村民们几乎没有现金收入,想用点盐巴、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都十分困难。贫穷落后成了巴拉村的代名词。斯那定珠,一个热爱故乡的铁骨汉子,在云梯里修出了幸福路,把故乡的坐标,雕刻在了地图上。
十岁的时候,斯那定珠在打铁的时候,不小心把烧红的铁渣,蹦在了左眼睛里,发出了揪心的痛。当父亲得知后,带着斯那定珠到县城的医院看眼睛,父子两真正走了五天,才走出了大山。他们赶到县城医院的时候,经过检查,斯那定珠的眼睛,由于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留下了终生的遗憾。父子俩失望的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斯那定珠感慨万千,他走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对着父亲说“阿爸,长大后,我要修路。”父亲并没有听懂儿子的话,问你在说什么?斯那定珠坚定地说“我要把汽车开到咱们巴拉村。”斯那定珠再也不想,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经过五天的长途跋涉,而奄奄一息。
梦想在斯那定珠心中生根发芽。13岁时,他怀揣父亲筹来的35元钱,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巴拉村,开始外出闯荡的生涯。他从香格里拉到昆明,再从昆明辗转到广州,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诚信务实的处事方式,经过二十七年的辛苦打拼,斯那定珠积累下四千万元的资产,并在香格里拉开了第一家五金机械门市部和火锅城。然而,贫困封闭的巴拉村却一天天衰落,原本有60多户人家的巴拉村,最后只剩下14户。这牵动了斯那定珠的心。他一直记得儿时的那个梦想,“要让村里人过上和山外人一样的生活。”他下决心修出一条让巴拉村人走出大山的路。
当斯那定珠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后,把修路的想法告诉大家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支持,这也包括自己的父亲。他把乡亲们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遭到了乡亲们的误会和唾骂,人们以为斯那定珠,通过修路的名义,为自己赚取金钱和名誉。一位大娘冲着斯那定珠的脸唾唾沫,斯那定珠没有发火,用袖头擦干净,仍然苦口婆心地劝说,三天,他的喉咙说哑了,占用大家土地的,包括地上的庄稼和经济作物,全都给予补偿。好在后来,村民们都理解了。”
可要修通长35公里,连接周边4个藏族村落的“挂壁天路”,远不止村民的同意就这么简单。望着峭壁悬崖,高峰林立,斯那定珠请来的一批又一批设计者、工程队,他们看着险峻的地势,个个都束手无策,他们连修路的价格都不询问,掉头就走。临走时还告诉斯那定珠,在峭壁上修路,就是天方夜谭。无奈之下,斯那定珠只好亲自带人勘测地形、设计施工路线。利用两年的时间,他风餐露宿,不辞辛苦。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硬是规划设计完成了公路上的43个急转弯。
【悠悠故乡情,痴痴修路人】在投身修路的过程中,斯那定珠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由于耗资巨大,很快他的四千万已用光,为了不停止修路,保证资金的流通,斯那定珠不顾家人的反对,变买了自己的房产,车子,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地转让了自己一手经营的五金店和火锅城。斯那定珠掏空了自己,借遍了亲戚,跑遍了银行,只为了修通去巴拉格宗的路。让斯那定珠没有想到的是,父亲在他修路修了一半的时候,来看望了他,还焦急地询问,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修通这条路?父亲在病危的时候,坐着斯那定珠的车,看了最后一眼斯那定珠修的路,回去后的傍晚,父亲就去世了。仅仅两个月后,路终于修通了。斯那定珠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多想父亲在身旁,坐在自己的副驾上,亲眼看到这一条故乡的生命线啊!执着的斯那定珠,终于在半山腰,沟壑间,凿出了这条曲曲折折的“天路”,宛如山间“白色的哈达”。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电来了,人们用上了电话,巴拉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斯那定感到欣慰的是,巴拉村的村民也在慢慢地增多。
故乡是什么?“是年少时想着逃离,年老时却又想着回去的地方。是清明的一炷香,是中秋的一轮月,是春运时,手中的一张车票,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熟悉的乡音。”当我们不辞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的时候,才发现,故乡是连着生命的那根脐带,虽然断了筋骨,却连着血脉。斯那定珠深情而自豪地说——我热爱着自己的故乡,其实故乡也一样深爱着他。是他,倾尽所有,把故乡的名字——巴拉格宗,故乡的坐标,义无反顾地雕刻在了地图上。他用满腔的热情,诠释着故乡的定义,和对故乡的眷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