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由内而外去滋养孩子

Jason Chan——青少年成长导师,10年国际教育专家,对比研究中外教育及家庭教育,倡导“在经历中成长”。微信号:godfey
这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50篇
一位40岁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老师,没有抑郁,也没有一点精神紊乱的表现。但是他的母亲住院了,危在旦夕,而他对此没有任何感觉,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他是如此深爱女儿,但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给孩子带来幸福。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位父亲的童年经历时,发现父母和他严重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对他的情感疏远,让他失去了情绪的处理能力。而情绪的正常处理,才能让正常的亲密关系建立,这位父亲童年的经历导致他与子女没有养成良性的互动。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在他《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中提到: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的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今天,结合《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以及昨天分享的《亲密关系是心灵的成长系统》一文的观点,从记忆的提取机制、亲子关系中的三种依恋模式、如何发现自己不好的童年经历三个方面,来分享怎样完成由内而外的育儿之路。
一、过往经历影响教育方式
人类的记忆有两种,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而内隐记忆是导致痛苦情绪的重要原因。如果过往经历的痛苦没有在心理上得到妥善处理,大脑关于这些经历的内隐记忆就会跳出来,提醒你的痛苦。如果父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会很容易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者心理模式传给孩子,导致历史反复重演。
【案例】
每次Mary带孩子去买鞋,都会对孩子选择的款式挑三拣四,把鞋贬得一文不值。她就好像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样,每次都这样。
其实,这跟Mary小时候的挫败经历有关。她的家里有兄弟姐妹6个,妈妈每次带他们出去买鞋的时候都要赶着大减价去,商场满是人,Mary总是在慌乱中仓促挑选鞋子,新款又太贵妈妈舍不得买,所以Mary总是买不到最理想的,妈妈花钱也很不情愿,还总是很爱生气,所以她一想到买鞋就很痛苦。这个经历导致了Mary成年后的焦躁行为。
二、互动方式决定孩子的依恋模式
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互动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恋模式。
1、安全型依恋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一点一滴跟父母形成了依恋关系。如果孩子与父母经常有亲密的联结,父母在孩子需要时能及时积极回应,能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理解与保护,他们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就是一种安全的依恋。孩子在这种亲密关系中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TA觉得如果我能与外界很好的沟通,我就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这种依恋关系是安全的,能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是学会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还会对孩子的交际能力、抗压力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并不是每对亲子关系都是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前面所说的,父母身上未解决的问题会时刻影响亲子关系,不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
那么,不安全的依恋又有哪些类型呢?
2、回避型依恋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生活中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他们就会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孩子的感受也不敏感,甚至对自己的情感信号也不理睬。这些人在为人父母后,不能每次都明白子女发出的需求信号,而他们如果未能及时回应并安抚焦虑的孩子,甚至与婴儿期的孩子几乎没有身体接触,那么,长此以往,他们的孩子将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情感上尽可能不去依赖父母,跟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冷淡。随着年龄的长大,孩子们会为了防止内心变得脆弱,不断弱化右脑对情感的感知,逐渐形成依靠左脑的理性思维方式。
3、焦虑型依恋
人们如果在童年所受的照顾变化无常,或者对照料过度依赖,成年后会对依恋过度专注,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这种专注的态度,有可能会妨碍他们感受孩子发出的信号,常常感到内心压抑、焦虑。如果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小孩子会形成焦虑型依恋,他不确定父母是否能够满足他的需求,有时候能,有时候又不能,这种焦虑导致了不确定感,会使孩子觉得跟他人的联结不可靠。
如,前面案例提到的Mary,她的母亲在挑选鞋子时不但未能及时回应并安抚Mary的焦虑,还总是很爱生气,Mary这个创伤一直没得到疗愈,也导致了她母亲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历史重演。
4、紊乱型依恋
如果童年出现过精神创伤,父母的情绪变化无常,就常常会吓到孩子。在生理上,没有抚平的精神创伤会阻碍大脑信息的流动,左右脑的协调能力也受到损害,在反思生活的时候会陷入混乱,使他们不能够连续地描述过去的生活,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生活意义的感知出现问题,情感无处安放,慢慢地对情感的体察变得麻木,注意不到他人的情感,进而影响人际关系,也不太会沟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有了孩子后,这样的人这会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和恐惧,往往会忽视婴儿需求,甚至会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虐待,让孩子形成紊乱型的依恋模式。孩子学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难处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绪,心理上可能出现分裂倾向,面对压力的时候无能为力。
三、反思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
总之,以上三种亲子关系中的依恋模式,都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了解这些不同的模式,目的并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希望通过分析自己的依恋类型,加深自我了解,找到恰当的途径改善行为,促进形成亲子关系的安全依恋模式。
那么,作为家长,怎么能让这些隐形的童年行为不要在暗中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呢?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活的热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感受能力,改变行为?
反思你的童年经历,除了能够帮助你了解自己,还可以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通过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创造生活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通过以下12个问题进行反思,通过记录创伤经验,发现童年经历的隐形记忆,最终找到你一贯的行为模式和一直影响亲子关系的问题。
12个反思问题:
1. 你怎么看待成长?
2. 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 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 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
5. 父母的教育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
6. 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
7. 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
8. 当你高兴和不高兴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
9. 如果小时候有其他人照顾过你,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10. 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
11. 你经历过的事情中,有哪件事你希望能够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
12 . 在和他人的相处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通过反思,你会发现,过去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导致你经常出现一些做法,影响了你跟孩子的关系。清理过去,提醒自己经常反思,这时候再改变行为就会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四、讲故事可以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成长,由内而外去滋养孩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讲述生活的经历(6个月-2岁的孩子,则可以借助绘本,联系与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比如荡秋千、排队滑滑梯、吃饭睡觉相关的),可以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了解自己当下的处境,他的负面情绪就会大大减少,这不仅也有利于左右脑的发育,也是他理解世界和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对于父母来说,反思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加深你对自我的认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