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终于学会如何去爱

如果我能许下一个心愿,那么祝愿你,有生之年遇到一个“足够好的爱人”;如果这个愿望不能实现,那么祝愿你,成为一个“足够爱自己的人”。
看了《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
后来的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爱,可是你,已经远去,消失在人海。

电影里“错失”的遗憾塞满了内心,当男主角最后抱着自己的孩子满面泪水,当女主角对着男主父亲的书信泣不成声,很多人被带入其中,被自己生命中错失的“遗憾”淹没,——如果当初我们能够再坚持多一点点,再勇敢多一点点,再相信多一点点,可是为什么我偏偏没有呢?

那是因为,每个人都在找一位“足够好的爱人”,但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
『01』
我们都在等待一个“神一般的爱人”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觉得,电影里的见清也很不容易。

他设计的游戏里,男孩一直想对女孩说,“对不起”。

看起来,好像是他辜负了小晓,或者说,他误会了小晓的梦想,给了她不那么想要的东西,而她想要的,他却一直没能给她。

可是,在北京漂着的日子里,他和小晓一样,都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在挣扎浮沉。
虽然他有他的“幼稚”,正如小晓相隔多年后对他的评价,“你还是那么幼稚”,但是有缺点、不成熟、会发脾气的见清,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地努力。

小晓,在等待着婚姻能够带给她一个能改变她命运给她买房子的北京男人时,
见清,甚至连这种路径都没有,因为他是个男人。
我不觉得谁比谁更幸运些,我只觉得,不论是见清还是小晓,作为小镇青年,又想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北京,那必然是,同样的不易。

从小镇,到北京,没有钱,不是名校毕业,没有家世背景,小晓也不是大学生,这样的跨度,两个人要去追求“留在北京、衣锦还乡”梦想的实现,那肯定是——艰难的过程。

在追求梦想的泥泞现实里,在物质生活尚未达到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里,他们都想被爱,都想被支持,他们都需要被理解,被抱持。
而艰难的生活和无情的现实中,我们又往往会不自觉地赋予爱情太多的职能。这是很多爱情,在青春岁月中燃烧,却挺不过风浪的原因。

并不是再多一点点努力就好;
并不是再多一点点坚持就好;
并不是我应该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爱人”,或者“你为什么不是一个足够好的爱人”;而是,在当时,我们虽然已经竭尽全力,但我们都是普通人。当时没有能够继续走下去,是真的已经撑不下去了。
自己活在困顿中,希望有一个爱人,可以犹如一缕阳光,永远像太阳一样,每天准时升起,照耀着自己;
在自己彷徨时,在自己萎靡时,在自己状态糟糕时,在自己陷入黑暗时,在自己和全世界干仗的时候,都始终照耀着自己,不离不弃,没有怨言,温暖、包容、坚信;

——但,这是爱人吗?

不,这是“神”。

我们想成为,爱人的那个神,但可惜我们不是,我们期望爱人可以成为那个神,但可惜,他也不是。

『02』
爱情易碎,因为我们给关系赋予太多愿望
为什么初恋容易死?

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爱得太纯粹。我们都以对神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的爱人。我们想象他,应该是神的样子,这就是“理想化”。
我们会“理想化”一个人,因为离开父母,我们太需要关系,因为我们有太多被爱的需求,因为我们太缺乏安全感,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有原生家庭的创伤,本能里面,就想找到一个人,来好好疗愈。

我们追逐爱情,渴求爱情,但爱情来了,很快爱情就死了。因为我们给爱情赋予了太多职能,爱情不只是爱情。
爱情要承担我们的生命,照耀我们的人生,建立我们的信念,疗愈我们的创伤,颠覆我们内心的黑暗。

谁,能给得出这样的爱情?

你爱的早已不是那个人,你只是找到了一个人,然后你希望他成为你的神。

在现实的考验下,在还不够成熟的时间里,初恋中的见清和小晓,都做不到,成为对方的“足够好的爱人”。
事业失利,见清找不到方向,常常喝酒,处处与人挑衅打架,当小晓对打架的见清大吼,“你打我啊,你打我啊”的时候,她也无法看到,见清其实是在这种失败中攻击着自己,对自己愤怒,无法接纳自己。
而这种攻击的情绪,通过潜意识的防御,也会投射到他人身上,他对自己极度失望和不满,他攻击自己,摧毁关系,他也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攻击性转向外界——要么勾引别人来伤害自己,要么自己伤害自己。

很多人,处在人生的低潮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像见清陷入事业的低潮期那样,挑衅,打架,暴躁,极度敏感容易受伤,还攻击性极强出口伤人。

无论多么爱,但人性还是迈不过去的坎。
见清再爱小晓,当他陷入自己的低潮时,也可能会因为心理原因,“不可控”地伤害到最不想伤害的人。

反过来,小晓也是一样。当见清努力地买房给她,求复合的时候,为什么小晓要拒绝呢?为什么不能再给两个人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呢?
那是因为,小晓也有自己越不过去的内心障碍——她对爱情的理解太过纯粹。

见清沉迷游戏,攻击他人,觉得钱是一切的基础,这些小晓都不喜欢,也受到了伤害,而她最后一次拒绝见清,是因为她看到了成功的见清对老父亲的霸道,见清说“非要待在破饭馆干什么”,要父亲一定去北京住在他买的房子里生活。小晓不喜欢这样的见清。其实小晓的爱,也不是包容接纳的。而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我的爱人,一定要符合我的想象,完美而纯洁。
小晓没有看见,见清的攻击和沉迷游戏背后的痛苦,她也没有理解,见清对老父亲的霸道,对饭馆的鄙视,是因为他人格深处的自卑,即使成功了,那些自卑和当年没钱时被歧视的创伤还在。


他想通过一种方式来让自己平衡,让自己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了,成功了,被认可了,但是这种方式,小晓无法接受。


而小晓本身,也处在痛苦之中,也需要被更多地听到和看见,可这些忙于出人头地的见清都做不到。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对爱情的需求,也有着自己的爱情剧本。每一拍,每一个剧情都要合上,太难了。

谁对“合不上”的容忍度更高,谁就具有更强大的“接纳对方的能力”,谁就更能收获长久的、满意度高的关系。
『03

后来的我们,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




没有什么“足够好的爱人”,但是大家都还是期望能够遇到足够好的爱人。

心理学大师里有个很温暖的名字,“温尼科特”,他提出了“足够好的母亲”的概念,后来在大家讨论原生家庭时,被频繁使用了。
“足够好的母亲”如果根据温尼科特和后来一些心理学家的注解来解释的话就是:

一个开始能适应婴儿的需要、不断满足婴儿的母亲,并且在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母亲难以适应婴儿需要的时候,她还能够很好地面对和接纳自己逐步被孩子抛弃的挫败的感觉,只是像一个容器对孩子进行“抱持”。

实际上,“足够好的母亲”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正因为我们不会有一个这样的母亲,所以人人都希望在关系里找一个这样的母亲。无限包容,无限接纳,不给我们压力,没有自私的要求。

我们没有办法拥有“足够好的母亲”,所以人人都想拥有“足够好的爱人”。

但我们往往做不到,接纳对方,理解对方,而对方很多时候,也无法接纳理解我们。
不是不爱,也不是不够爱,是没有办法,那么全然接纳地去爱。

这是超出了我们理性控制的事情。被我们当时的人格、潜意识、内心的能力所决定着。

《后来》那首歌所唱到的,是心灵的成长,是一个人的成熟。
“后来的我们懂得了如何去爱”,说的就是,我们拥有了更接纳地去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我们不再要求极为纯粹的爱情,因为我们认识到了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方,都是有很多弱点和缺陷的普通人,都会犯错,都会伤害,都会有无法自控的时候,因为理解,而增加包容接纳。

尽管关系有关系的问题,但在不完美的关系里,我们还是能够在其中,体验到爱的感觉。关系不会那么轻易地死去。

《后来的我们》,说的不是错过,而是成长中真实的疼痛和失去。
这种疼痛和失去,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并不是努力就可以避免,而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慢慢成长:

从只要纯粹到整合黑白;

从苛求完美到善于接受;
从责怪命运到常怀感恩;
我们开始接受,关于爱情,即使尽力也无法把控结局,接受人生,本来就是有错失和遗憾。

【《后来的我们》:终于学会如何去爱】更重要的是——接受我们都不完美,接受那时、甚至现在我们都不是“足够好的爱人”。

每一次关系都会带来成长,通往更真实和成熟的自己,那就是最值得的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