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的成长之路

当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与父母结下了不解之缘。父母将每个孩子都视作生命的奇迹,总希望将孩子保护得好一点,再好一点。可是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跌打碰撞之中愈渐坚强,越挫越勇。

现代教育学认为,生活即学习,学校即社会。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陡然进入一个小社会,带来的不是成长,而是抗拒与痛苦。小潘,就是这样一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小潘的家庭条件优越,在家里俨然是一个“小皇帝”,爷爷奶奶和爸爸都宠着他,生怕孩子受了丝毫委屈。于是,所有的成长问题接踵而至,从生活过渡到学习,孩子一度赶不上同龄人的步伐。孩子吃饭的时候,仅仅只是吃白米“饭”,蔬菜水果一律拒之口外。
眼前的一幕幕,只有一个人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人就是小潘的妈妈。眼看着孩子已经到了入小学的年纪,事实是孩子成长的步伐已经完全不能与年龄相适应。虽已经是六岁的孩子,各项综合指标还只停留在四岁的阶段。听完小潘妈叙述这一切,我们能感觉到一位母亲内心的强大,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显然潘妈已经下定决心要扮演好一个摇旗呐喊者的角色,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父母能够为孩子的成长而选择的最佳方式。

刚刚接触小潘的时候,他是小一新生。所有的行为举止让你难以相信眼前的这个孩子是一年级的学生,接触了太多同龄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的身上缺了一些什么。思前想后,或许是这个年纪,孩童本有的灵动活泼,在所有的事物面前,他都表现得一如既往地淡定,根本无法让你找到这个孩子的兴奋点。
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学习对于每一个孩子的重要性,何况又是这样一个身心各方面都健康的孩子。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小潘有“学习恐惧症”,不知道从何时起,他的内心非常抗拒学习。每天潘妈把孩子送过来,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趁机溜走,有时候是还会耍赖。解决这种问题的终极武器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进行深入交流,然后达成共识。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楼下,然后由我们老师亲自下楼去接。只可惜,没有维持多久,孩子又现“原形毕露”了。
我们多位老师通力合作,再加上家长的积极配合,努力寻找孩子的“症”结所在。最后,终不负众望。其实,作为家长,忙于工作的同时,你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孩子在学校因学习成绩差,而遭受各种不平等的待遇。这其实是一种“冷暴力”,让孩子体验不到学习的快感,更无法融入到集体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奋点,一旦理想和现实出入太大,孩子只能选择尘封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初见小潘时,我们总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不符合这个年龄的无知感。
小潘的学习能力显然略差于其他孩子,只因为年幼的他被保护得太好。试想:如果自然界的一株小草,吸收过度的光照和营养势必会造成植物的畸形。孩子也是如此,过分的宠溺只会让孩子拒绝成长。孩子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小潘之所以抵触学习,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找不到快感,在学校常常遭受同龄人的排斥,以至于他慢慢地把自己封存起来,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换言之,如果孩子能够在某种知识上的获取,表现得比同其他人更快更好,那么他对学习的态度绝对迥然不同了。
既然孩子活在四岁的时段,我们就选择让孩子再一次走进幼小课堂。幼小课堂是以绘本故事为主要呈现形式,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课程。事实证明,我们的第一步走对了,小潘能够和四岁的孩子共同学习,并且能够顺利完成互动抢答。他的学习能力只是相对同龄人而言偏弱,他本不应该如此。了解这一点以后,我们似乎又寻找了新的突破口。既然孩子发自内心喜欢这种风格的课程,也找到了存在感。那么我们老师也只是要求孩子从最简单的听课做起,训练孩子听课的感觉,能否听懂指令和语言。幼小的课程帮助孩子找回了自信,再次重新为他打开了这道学习之门。
这张白纸终于勾勒出了美丽的线条,于是我们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开始尝试让孩子渐渐地进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既然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结合孩子实际教学内容,进行了拼音课程的教学。一开始,同样的内容可能要给小潘讲解三遍之多,孩子才会有基本反应,但是我们老师始终没有放弃。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如果孩子刚开始在学校没学好,没关系,过了这段时间孩子领悟了,就可以无师自通的。殊不知,孩子的学习是要抓关键期的,一旦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失去的不只是学习某一项知识的内容,更多的是失去了学习某种知识的能力。
谈到这里,你肯定会以为我夸大其词了,实则不然。比如:我们通常会认为学习拼音和学习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相似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在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前摄抑制”,它是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举例来说:当我们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对我们的记忆有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假如孩子拼音没掌握,必然对他后续学英语有间接的影响。
语言和语言之间是是相通的,孩子排斥的不是教育内容,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所以,作为家长,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可能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小潘对于同一个知识可能要讲述三遍以上,才会达到同等的效果。但是,你无法想象:前不久,这还是一个把“学习”二字拒于千里之外的孩子,如今他已经能够独立用拼音去表达一句完整的话语,这是孩子的点滴进步。同时,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也将“慢”教育运用得恰到好处。
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但只要播种,就会有发芽的机会;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结果,但是只要开花,就会有结果的希望;也不是所有的辛苦都能收获,但不付出,永远得不到硕果。
首先,应该感谢小潘妈妈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我们老师不谋而合。她有足够的耐心度,在小潘的教育上舍得投资,而且是一种不计较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小潘先后接触了幼小衔接课、拼音课程、阅读和写话课程、数学思维课等,才有了今天的转变。在小潘妈妈身上,我们也明白了:“养育”在物质教育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不是抚养,而是教育。
“慢”教育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教育的实践。孩子的成长绝对不会像工业革命那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不是花了金钱就一定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唯有静心等待,适当的关爱,用时间等待孩子成长。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孩子也需要时间修复自己千疮百孔的心灵。
渐渐地,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小潘从开始的一言不发到主动交流,能及时反馈作业信息,并且能够做好基本的课前准备。甚至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指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节奏仍有些慢,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孩子对学习有信心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我们也能保证孩子在学校不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排斥了,也能够看到孩子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了。
想当初,每天我们的负责老师必须有是固定一个小时是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这时候小潘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按时完成各项作业,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字词进行牢记。每一篇学过的课文,都要求孩子反复朗读,虽然未必能够全部理解,但是培养了孩子最基本的语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月前的周五晚上,到了晚上八点半小潘还在一个老师的带领下,背诵《咏鹅》这首诗。兴许你会觉得学龄前的孩子对于这首诗都能够倒背如流了,可是小潘在四到六岁之间是有一个知识断层,他缺乏一定的记忆能力。那一幕,让我感慨万分,我惊讶的是这么晚了,孩子还在坚持背诵这首小诗。在他的眼里,你再也不会看到厌学的情绪,也能够感受到那一种来自心底的坚持。
我曾有幸近距离接触过这个孩子,只因为一篇看图写话,让我对他好感度倍增。画面上呈现的是这样一幅情景:下课了,年轻的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幅图片,小潘已经能够获取很多信息。比如:图片上是什么时间?那些人在干什么?他们分别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们的心里活动又是怎么样的?这些信息他都知道,并且能够完整地讲述出来,只是因为个别字不会写,语言的连贯性不够,所以阻碍了他想要的表达。那一刻,我真心佩服这个孩子。
我因为一时好奇,又翻看了孩子以前的写话作业。上面的字迹一丝不苟,我敢打赌现在有很多高年级学生字写得都不如眼前这个小男孩呢!正所谓“字如其人”,我能够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兴许现在的他只是一株小草,但是等到他蓄势待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能够让所有人为之震撼。
再后来,我听到其他老师谈论道,这孩子的转变挺大的,因为他在作业中遇到难题,居然能够主动去书上寻找答案,而不是坐在那里一直等待。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远远比别人教出来的答案更让孩子印象深刻。就这样,小潘开始了他的新的学习生活。
张同道说:“生活是土地,教育是水,每个孩子都带有自己的DNA,为性格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爱的本义。”我们要适当给孩子鼓励,并让孩子取得能力范围内的进步,再实现自己最大的突破。
【小潘的成长之路】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两个月就能看到显著的效果,也不是只靠一个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或者是不经意的作为就会有所收获,而是需要教育者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才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