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一个工具,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作为一个严格的概念派,我一直认为,世界上不存在通用型的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边界和场景。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我去探索每一个理论可以适用的场景。或许是天性好奇,也许是每学习一个新理论,只有尽可能多地和自己的生活场景发生联系,才会有更多领悟,并找机会去尝试。昨天学习的六个层次理论,就是如此。
六个层次理论,最早来自于NLP,全名叫:理解六层次理论。此理论认为,在与我们人生有关系的所有事情中,都可以从环境-行为-能力-信念与价值观-身份-精神六个层次去分析,并能
借助一个工具,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文章图片
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不同层级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在这六个层级中,环境指外界条件,何时、何地、何人;行为,是指实际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人在环境中的实际运作;能力,是指我擅长什么,在环境和行为中表现出的核心能力、兴趣或者独特能力。这三个层级是基础层级,我们通常很好观察和改变。信念与价值观,指为什么做,行为的动机,习得特定能力的动机;身份,指我是谁,即自我的角色,可以是实际的角色,也可以是期待中的角色;精神,则是指还有谁,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能为这个世界中的他者做些什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三个层级,通常不容易被观察,也很难自觉地去做调整。
借助这个理解六层次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场景中,可以作为拿来即上手的,观察自己,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有意识训练自己,影响他人。
一、用于自我介绍,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地向他人展示自己。
借助一个工具,认识自己,理解他人
文章图片
举一个在工作场合介绍自己的例子:
环境层级:我叫Shine,来自SMB部门,在此部门已经工作了2年。
行为层级:我已为超过800家跨境企业提供Facebook和Google广告营销服务,帮助他们开拓海外市场,获取全球流量,实现流量转为销售额,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品牌。同时,我也将我们team从1扩展为6,并建立起完备的内部培训、沟通流程和对外的客户开发、成交和服务流程。
能力层级:我最擅长的是,将自己不愿意做、没有时间做、不屑于做的事情,怂恿或鼓励别人帮忙做。既让自己开心,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有结果。如果我有独特的能力,那就是自娱自乐的能力。无论在何种境地下,我都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点。而这,并不影响我对客观发生事情的认识和判断。
信念与价值观层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读过的书,听过的道理,我都希望自己去践行。让知识、认知、思维模式指导自己的行为,知行合一。
身份层级:我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人。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每天都处于其中。我希望自己未来也同样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但希望能选择去创造问题,然后解决创造出的问题。换句话说,希望解决的问题不是应激性的救火问题,而是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可以在问题产生之前就解决的问题。
精神层级:自己是渺小的,目前能为这个世界做的,首先是训练自己,培养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其次是为部门、为公司、为客户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借助一个工具,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如果从这六个层级来介绍自己,基本上可以别人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这对于在新成员组成的临时项目中的融洽合作有很大的帮助。而对于自己来说,平时会更多地在行为和能力层级重复。有一个时间思考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角色和精神层级,往往容易化解当下的困局。
二、从理解六层次理论的金字塔顶尖向下思考,大到人生战略的设计,小到决定是否参加一个会议。
从金字塔尖向下思考,实质是以目标为导向,以终为始,一步一步向下分解实现目标的步骤。当然,这对于顶层设计者本身的格局、能力要求挺高。不过,作为一个普通人,至少在自己所处层级的上一层思考,则会很容易解决当下的问题。
对于老板而言,总是希望多培养储备人才。其中一个方式是,让下属涉足更高层级的会议。坦诚讲,在一桌子大老板的会议中,小虾米即便没有硬性任务,也有很大压力。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没有听懂老板们背后的话,万一被cue到,回答的问题不对······这样的压力下,极少数人直觉上会乐意去参加这种类型的会议。但是,如果我们从角色层级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我要在公司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到更高的职位,那我必须去参加这个会议,学习胜任这个期待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可以从老板们身上学到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通过认识他们,在需要的时刻获取他们的支持。这样一想,去参加更高层级的会议,不是被迫的任务,而是主动学习的意愿,是一个必须要抓住和把握的机会。
所以,思考的层级不同,我们处理的态度和方式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妨在遇到困境时,刻意地将自己的处境从六个层级去区分。找到当下困局所处的层级,然后站在更高一层或者两层的层级去想解决办法,往往峰回路转。
三、六个层级理论还有一个更适用,且谁都可以用起来的场景,就是需要好好说话的场景。
举一个例子:Ada数学考了56分。朋友们正在对这个班上唯一一个不及格的同学议论纷纷。
Lucy:Ada数学能力真不行。
Lily:Ada考试前一周没有认真复习,在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Tamia:Ada就是一个废人,啥事都做不好。
Sara:Ada的梦想是做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梦想,她一定会学好的。
Vivian:女孩子数学学不好很正常。
······
通过朋友们的议论,我们瞬间能感受到语言的魔力,而这语言魔力的背后是理解层次的不同。“女孩子数学学不好很正常”,这是社会环境的偏见,服从这个偏见,往往会让Ada与偏见放弃抵抗。“Ada的梦想是做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梦想,她一定会学好的”,这是从身份角色的层级看问题,表达的是充分的信任,而语言内容本身也更容易唤起Ada自发和势必学好的决心。“Ada就是一个废人,啥事都做不好“,严重点像人身攻击,是对Ada当下身份角色的否定。会挫败当事人的勇气。”Ada数学能力真不行“,这又稍微让人好受一点,至少是能力层面的否定,还有挽救的余地。而”Ada考试前一周没有认真复习,在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则是对行为能力层面的评论,既客观地指出了Ada分数低的原因,也表达了理解、关心,以及对这个人本身的信任。这种方式相对完美地符合需要好好说话的场景。
所以,六个层次理论在好好说话的场景中,运用上一个通用的法则是:从行为层面去表达自己的否定性、负面性情绪,而在能力、价值观、身份角色等上表达自己的积极性情绪。
场景例子一:男朋友忘了我的生日,我很生气。
从行为层面上表达自己的不满意:你今天忘了我的生日,我不太开心。这个不开心仅仅针对男朋友忘记我生日这一具体的行为,往往更能唤起对方的愧疚。
而如果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表达不满意,比如:你就是不爱我了,才会忘了我的生日。这上升到了价值层面谈爱与不爱的问题,往往显得小题大做 ,无理取闹看,只会让不开心的场景更加尴尬。
场景例子二:男朋友买了一支TF口红作为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和高兴。
从行为层面上赞美:你给我买礼物,我特别高兴。嗯,对,听上去是客气的赞美。
从能力层面上赞美:你挑选礼物的能力真是越来越好了,我特别喜欢。比行为层面上的赞美,更让人心花怒放。
当然,还可以从更高层面去赞美,比如身份角色上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夸奖要入人心,行为夸奖是起点,能力、价值观、身份角色是进阶;如果是批评和指责,尽量就事论事,从行为层面上去客观描述就实现目的了。
其实,六个层次理论还可以用在更多的场景上,比如员工激励、员工招聘、相亲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