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在歌唱

01
说起莺歌就想到陶瓷,说起台湾的陶瓷就想到莺歌。莺歌是可以去品味的,从火车上下来,沿路是一条陡而古朴的街道,街道的对面扑面而来的是旧时期的红砖老建筑 ,对每一个来这里的旅客娓娓道来。

02
天气是真的好,蓝天上的白云像阵列一样的块块的排布,走到陶瓷博物馆时,那全是玻璃的空间被蓝天透过,有点双重曝光的感觉。兴许来的比较早,进去的时候空间的宽阔以及人少的透气让我觉得格外舒畅,是以清水模、钢骨架、透明玻璃穿透内外环境,空间产生无限延伸和虚实的变化,灰色系的外观,呈现低调的特色。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陶博馆外景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陶博馆内景 一层和二层分别就是陶瓷的历史与制作过程展开了丰富的介绍,从古朴的茶碗到烧制的历史,了解了制作的工艺流程。练泥-拉胚-印胚-利胚-晒胚-刻花-施釉-烧窑,这是瓷器的烧制过程,陶器会少施釉这一步。当我走上三楼时,看到“陶艺双年展”时,那一楼二楼寻常的就吸引不了我。展览的主题叫“陶观”,以陶瓷为工具,手为原点,思维为路,艺术家去观察自己,观察世界。有几个几个印象很深刻的作品,“崩解年代”,解构了过去的过去和过去的思考,坐在一张有齿轮和电路板驱动的人脸上,那个人抑制不住的手掩面想要哭泣,我变了,我没变,这是不是时代的一种病。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崩解年代 “绝对零度的直白”,如名字一样,作品直接给你以视觉的冲击,你从各个角度看都不一样,是落落大方的造型,是温润如玉的质感,是心静如水的观察,一切都不一样了。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绝对零度的直白 “颪 ”,词意有两种,一是高山上吹下来的风,二是日本的地名。作者是日本人,作品蕴含了浓浓的东方智慧,有种超脱、禅意的诉说,形状似两只手上下交叠,青色的陶瓷质感让人冷静,盯著作品时容易出神,想到遥远的远方。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颪 “诗”这幅作品乍看是九把勺子,仔细结合名字联想这不就是九个逗号九句话九行诗么,非常的妙。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诗 “无声的震撼”,以8个卷曲的像鹦鹉螺一样的形状组成,上面带着丝丝缕缕的线条,层层叠叠,似乎是发声的容器,突然失去声音,产生的美感。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无声的震撼 03
从陶博馆出来,走到天桥,向老街的方向走去。天桥正好建在铁路的上方,不时有铁路呼啸而过,台湾的火车和大陆的真是不一样,与其叫火车,它更像城际地铁,给人以轻松随上随下的感觉,而大陆的火车,赋予了太多了厚重的含义,如“珍重离别、远赴他乡、春运、诗和远方、绿色铁皮、情怀”等等。
夜莺在歌唱
文章图片
老街不大,就是一整个包围的圈,上百家陶瓷商家林立,宛如一座生活的博物馆,也更像个集市,各种小吃是每个景点必不可少的。吃了大肠面线和臭豆腐,感觉还可以,只是墙上的电视一直在反复的播放这家店广告,伴随着主持人浮夸的语气,“来莺歌就要吃老街臭豆腐,哇,真的会爆浆诶”,平添了几分热闹吧。在老街上从东逛到西,又从西逛到东,每个店面各有特色,展示了陶瓷的不同种类,艺术陶瓷、建筑陶瓷、日用品陶瓷,陈列的工艺有仿古瓷、结晶釉、交趾陶等,琳琅满目,算是看过了各种种类的。关于陶艺,我偏爱瓜果系列的壶,如南瓜壶、马蹄壶、橘子壶、柿子壶,这些属于情趣的小品类,可惜在莺歌看到的不多。之后的流程是去体验手拉胚,本来还觉得没什么意思,可是看到前一批同学的制作过程,“笑料百出”,比如拉着拉着拉成一团泥的,摊成蛋饼的,看着很有趣,跃跃欲试。第一次上手确实不容易,但是很神奇,在高速的转向离心力下,你就像给陶土赋予生命一样去定义它,我做了一个最偏向一边的壶,一开始并不是这样想的,只是做的过程壶嘴正不回去了,索性歪就歪,让它变成某种倒茶的容器,竟喜欢上了这种造型,有某种惊喜感。拉完胚后,开始刻划一些纹路和图案。我选择了肌理,手中指纹的肌理,因为是第一次,总会想让它不一样,于是层层的指纹在胚表面抹,就像当年画水粉静物时的笔触一样,带出了一些回忆。

解散后去了光点商城,虽然是商业场所,但是还是有很浓的文化气息,给人启发的文创商品,精美帅气的雕塑,又或是不那么有个人风格的装饰性油画。
【夜莺在歌唱】随行的同学有说这里没什么特殊的,沿街都是陶瓷,大同小异,老街也没什么特点,确实没错,我想补充一下,莺歌的魅力就是她的亲近感,大众的文化才会传播的更广,而短处是一种平庸感。总之,对于这个地方,我们停留的太短,过多的评价只会以偏概全。莺歌是化名,来源于古时的叫鹦巨石,我仍然对她想要有诗一样的诠释,“那时我听到,夜莺在歌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