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朋友圈发什么诗()

清明节最火的诗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我并不想说这首诗。厚着脸皮想科普一些清明时节有趣又能涨知识的中国文化。
上面这首诗是在南宋末年,才把它归入杜牧名下。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它不是杜牧的作品。
现在的清明节是包含了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我放下这首杜牧,选一首《寒食》,是希望大家知道,古代其实有过更多的节日,那些今天已经消逝了的节日,也都曾经有过自己的芳华,值得我们记住和珍惜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题目是《寒食》,可能有人会问,不是清明节吗?为什么会讲《寒食》,还应节气呢?因为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合并。而且,更早的时候,上巳也罢,寒食也罢,都比清明的名气大。
【清明节朋友圈发什么诗()】那寒食是咋回事呢?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所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那清明节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明本来不是节日,它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作清明。但是,大概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家对节气特别敏感吧,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逐渐提升,到了宋朝以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里接收了游春的内容,又从寒食那里接收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跟大家分享唐诗,除了讲文字之美外,也想普及唐朝人的文化和生活。所以分享这首和清明相关的,文字优美,内容新鲜的诗......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写得真漂亮。春城是什么?不是昆明,不是广州,而是春天的长安城。时唯春日,地属都城,春和城连接,非常雄壮。那无处不飞花呢?这是一个双重否定,本来就是处处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飞花的感情要强烈。但这不是最精彩的部分。
最精彩在哪儿?在“飞”字。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开花就是开在地面上,是平面的,而飞花,则是从地上又飞到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动啊,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意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这就是炼字的力量。要知道,寒食在春分之后,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如在眼前,真是一幅又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浩荡,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了天,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本来,风是无形无影,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
第三句“日暮汉宫传蜡烛”,就是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里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制度,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只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那为什么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当时的另一个制度了。唐朝风俗,清明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而天下禁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
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暗淡下来了,这时,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举着高高的蜡烛,飞奔而去,蜡烛的轻烟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了权贵人家。这两句写得真传神,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就是诗的力量。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不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吗?唐代的宦官专权,可一点儿也不亚于东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在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骄横跋扈吗?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
那我们到底怎么理解这首诗呢?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向是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感发和触动,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反倒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说清,也无须说清了。
#清明追思家国永念##清明节##清明祭英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