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旅游是为了寻找远方和诗,不曾想面对的却是苟且和空虚


你旅游是为了寻找远方和诗,不曾想面对的却是苟且和空虚
文章图片
01
朋友是一个旅游达人,迄今为止已经去过全球一百多个城市。
自从上大学开始,她就爱上了旅游,每年都要出游几次。上班后,时间少了,也阻挡不住她蠢动的脚步。平时加班的时间她都攒着,等到攒够了,就出发。
凡是法定的节假日,她一定不在家里陪家人度过,而是远走他方。比如,五一去东南亚,国庆去西藏,春节去欧洲。
她说,如果没有旅游,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
每次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各地的美景和美食,和不同肤色的人合照,在远方的大山和河流旁露齿欢笑,在各种景点和古迹上点指摆姿势,身边不少的朋友都羡慕不已,表示这样的生活真惬意。
但,朋友圈的虚幻,挡不住生活的真相。
最近无意中看到她写的一篇文章,写到自己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空虚与彷徨:夜半惊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恐惧;在本应团聚的节日,远离家人独自远行的孤独和落寞; 旅途艰险,担惊受怕的不安全感;在异国的街头深夜独行,出现过迷糊幻灭的感觉,不断地拷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里?
本想通过旅游来寻找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但是旅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茫。青春正在无声无情地消逝,无处安放的心不知哪里才是归处,明知旅途中的任何一站,都只是短暂的停留,却不知下一站要去哪里。
漫无目的地游荡,想回去却又心有不甘。对亲人的思念如影随形,有时到了目的地,跟想像的不一样,失望和懊悔油然而生,满目惆怅。汗水夹杂着泪水,感觉自己是虚度世华,空有一身疲惫。
单身、已到而立之年,职场白领,不需要负担家里经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轻而易举。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焦虑而倾秃的心。
02 请别搞错,我从来不反对旅游。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有道理的,只要条件允许,多出游,见识不同的人情风俗,地理风貌,人文古迹,对于终生成长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好状态。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旅游,成为了我们的偶像。我们不是享受旅游,而是被旅游所捆绑。康德说过,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的时候,可以不做。抱歉,对于旅游,我们欲罢不能。
我们高举旅游,将其置于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旅游不惜放弃跟亲友的团聚,甚至裸辞。社会到处盛行旅游文化,宣导人生不能只有生活的苟且,一定要追求诗和远方。是的,都市的生活太烦恼,压力太大,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够好,只有旅游,才是我们的解药。
所以,我们向往旅游。认为惟有旅游,才能充实生命,丰富阅历,拓展人生,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的蜕变。
觉得自己没有突破?去旅个游吧,回来你就成长了;遇到伤心事,去旅个游吧,回来就身心舒畅了;写诗没有灵感?去旅个游吧,诗歌在远方。
大家都喜欢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旅游照,还一定记得标注地点,得意的表情似乎在告诉只能在办公室刷朋友圈的你:羡慕我吧?
当然值得羡慕,不但羡慕,还嫉妒。谁不知旅游需要有钱有闲,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正因为如此,旅游才有了它独特的价值:通过晒旅游照来显摆,凸显个性,高举自我:我就是要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吗?
每天朝九晚五的你,顿时觉得毫无存在感,甚至都嫉妒得故意不点赞,心里渴望着,有朝一日,我也要诗和远方。
我们的生活无聊得只有借助旅游才能体现我们的存在感,朋友圈成了我们的炫耀的圣地:没有去过西藏,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你旅过游,饭桌上还有什么谈资?
是的,我们深信自己太过平凡,我们居住的城市、生长的地方、交往的朋友、拥有的家庭和婚姻,似乎都显得平谈无奇。
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找出任何意义,便拿旁人的际遇来证明生活的意义。我们幻想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一个生活充满冒险刺激的人身上,而我们周遭总有这样的人不时供应素材和燃料。
整件事情十分可悲,然而却又相当盛行。
所以,我们决定出逃,说走就走。踏着别人的足迹,去寻找心目中的冒险和刺激,殊不知,我们所得来的,只不过是一个翻版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有代价的。它使我们忽略现实的生活,幻想追求外在的感觉和经验,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
这是一种梦幻的错觉。我们处在哪一层的生活,并非靠自己的感觉决定,使我们成就事情的能力,也并非经验所致。
须知,真正能增加我们生命厚度和深度的,都是经由痛苦得到的,每一件有助于提升和启发我们生活的事,都不是透过寻求快乐得到的。

03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你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去,看看风景,发发呆呆,照几张美美的照片发朋友圈子。
然后呢?然后你发现,到了那里,还得面对生活的苟且和空虚。
回来后,生活照旧,生活并不会因旅游而改变,甚至会因为眼前的无趣,形成更大的落差,于是又计划下一次的出逃。
生命的改变从观照自己开始,从探索内心的真相入手,生命最好的状态在乎平静安稳,正如《圣经·诗篇》所言:我的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体也要安然居住。
过不好日常,你也享受不了旅游的美好。
一个有生命深度的人,不论身处何种境地,总能泰然处之,正如保罗所说: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
《圣经》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当下的生活,踏实工作,我们才能得到富足充实的生命,而不是幻想生活在别处。
克尔凯郭尔曾经对世人过分忽视现实生活加以讽刺,他写道:有人拼命追求外在的事物,直到有一天醒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死了。
生命的改变和思想的深度从来不是靠出游的阅历而获得,而是靠信仰的坚定和对真理的追求,那些改变世界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周游了世界,就产生影响后世的思想和理念,相反,他们靠着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断探索头上星空的奥秘和个体内心的世界,得到无限广大的精神世界,地球之大并不能限制其个体的境界。
康德一生都未曾离开过他在德国柯尼斯堡的家乡,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以致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阅历的人,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理性探索的个体,他成就了哲学史上光辉的记忆。
极具新鲜感的开始总比持久的工作更吸引人,外表的改变比内心的改变,容易太多了。我相信,一个终生在偏远山村居住却敬畏上帝、寻求真理的文盲老妇,比一个周游世界却过着肤浅世俗生活的都市青年,对宇宙和生命的体悟,要深得多。
妄想以旅游找到生命意义、实现生命改变的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像没有根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最终我们会发现,经验,包括知识,对我们生命改造的作用,微乎其乎,可以忽略不计。
【你旅游是为了寻找远方和诗,不曾想面对的却是苟且和空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总是在旅途中,也会导致有眼看不见,有耳也听不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