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血战钢锯岭》:你可有信仰()

2016年的最后一天,L拉着我说要去看电影,我望着他,问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影吗?他说,《血战钢锯岭》。

我对战争片一向是排斥的,大抵因为很多东西不想触碰,想把自己缩成一团柔软的棉球,不刚硬,也能随处安放。于是我笑着,半开玩笑的对L说,“我的心灵太敏感,适合不了战争片这样的大场面。”
但最终还是去了。2016年的最后一场电影,2016年的最后一次陪伴。
影片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二战临近尾声,冲绳岛战役拉开了帷幕。美国很多热血青年拿起武器,参加了战争。这其中就有一名不愿拿起武器却毅然参加战争的青年——戴斯蒙德。
电影用了一系列的画面讲述了戴斯蒙德不愿意拿枪的原因,家庭、父母的不合等等。我可以否认这样的逻辑是否成立,但无法否认的是战争的残酷。这种残酷不仅指向肉体,更指向灵魂。战争在侵蚀、钝化以致摧残人的灵魂。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他们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他们也见证了我们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丑恶景象。所以,戴斯蒙德父亲的残暴,对母亲、对儿子的殴打,以及导演设置的他的刻满伤痕的脸颊……
戴斯蒙德的母亲说,战争之前的他不是这个样子,他是那么的善解人意。
戴斯蒙德的母亲还说,他其实是恨自己。

影评︱《血战钢锯岭》:你可有信仰()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美丽的画面,美丽的恋爱,再配上戴斯蒙德父亲类似狰狞的表情,战争的阴暗面将这一切渲染得那么不般配。所以,我想,戴斯蒙德还是不要去参加战争好了
可戴斯蒙德还是去了。
他去了,一切都不那么顺心顺意。
他违抗既定规则,人们处处排挤。他心中时刻装着神,人们内心只有战争和仇恨。他不拿枪,碰都不碰,为此遭受到同伴夜晚无故的殴打,为此被送上军事法庭,若不屈服面临的将是一辈子的圈禁。我看着他执拗而又无辜的表情,我想,“屈服吧!屈服吧!”
同伴打他,吼着对他说,圣经里面说,有人打了你左脸,你的右脸还要凑过来。凑过来呀!
军官对他说,他之前也信奉上帝,可是战争之中,上帝有什么用。日本人是撒旦,我们要拿起枪,要反抗。
他的信仰似乎随时都要崩塌,似乎在战争之中,他的信仰那么微不足道,甚至可笑。
然而,他坚持了。这种坚持不仅是在众人质疑中的坚持,更是对战胜自私、懦弱等等人类本性的坚持。战火硝烟之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嘴里呢喃着:还能救一个。就这样,他救了数十人的性命。那个人人眼中懦弱的医疗兵,成了仰慕的英雄。他的信仰——不杀人,只救人。也便成了一场神话,也便印证了信仰之力量。
于是,我明白了,导演想要说的是战争并不可怕,可怕是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便随波逐流;没有信仰,便凡事可为;没有信仰,便没有坚持。夕阳也只能是夕阳,仅此而已。

影评︱《血战钢锯岭》:你可有信仰()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的信仰是什么?
或者不用说得那么大,那么宏观,你的愿望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不是雾霾,而是没有信仰。
某天和L聊天,他问我,人类有一天会被电子产品取代吗?
我说,会,如果人类继续这样盲目,这样没有思想,没有自由;如果电子产品,诸如计算机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那肯定可以。就像恐龙灭绝一样,人类也会灭绝。
那信仰是什么呢?什么才能成为信仰?
在我看来,所谓信仰,就是你生活的目的与价值。漫漫一生,从出生到死去,你的价值是什么?你想做的事情是否做了?你想爱的人是否爱了?
但很多时候,沿途的风景太过妖娆,我们会容易忘记来时的路,沉浸在了风景之中,然而风景终会凋零,最初的好奇也会慢慢消逝,我们会回复到平常的生活,这个时候,风景不再,来时的路不再,我们两手空空,怕只剩下白茫茫一片了。
戴斯蒙德的内心一直信仰着上帝,不杀人只救人,所以他才能在那样的战火硝烟中去救日本人。因为在他看来,救人是他的使命,是他的信仰。
同样,在《阿甘正传》里,阿甘是个傻子,可是他并不傻,他明白自己的价值,他也清楚知晓自己想要做的。
【影评︱《血战钢锯岭》:你可有信仰()】每个人的信仰可大可小,我们可以信仰爱情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同样也可以信仰自由,信仰一些奇迹。因为信仰将构成我们,也将成为我们的全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