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

【教学实践中“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所谓“教材”,不仅指各种概念、原理、法则、理论,而且包括心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方法、步骤、运算、规则、技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的教学观倡导“三维世界”(教科书世界、网络世界、现实世界)的学习环境,这是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所需要的。“教材即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活的、动态的、生成的知识。“活的教材”包含三个层面:作为行动的教材、作为信息的教材、作为科学的教材。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教材功能观:目的型教材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把作为学科内容的教材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定性手段)、手段型教材观(把儿童借助对教材的作用而产生的主体方面的能力的变化,视为教材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晰地反映了上述两种教材观的歧异。在“教教科书”场合,教材自身是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往往容易陷入灌输式教学;“用教科书教”的场合,教材乃是作为学生的学习课题提示应当教授的事项(要素)时的手段或媒介。可以说,“用教科书教”正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格与功能。“用教科书教”还是“教教科书”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针对“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和“灌输中心”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课程资源”和“对话教学”的概念,有利于革除“教教科书”的恶习。面对生机勃勃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对话教学”的创造,有人却在埋怨什么这将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一再鼓吹“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合理性”、“合法性”。这不过是一种极力维护课堂教学的旧秩序“教师控制学生、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亦即“教教科书”的心理以状态而发出的哀叹罢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教科书)具有“学习资源”或“学材”的性质。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表明,作为教材(教科书)的基本功能,大体可以概括如下三大功能:为学习者选择并传递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与知识的“信息功能”;为学习者建构自身的知识、有助于其知识的系统化的“结构化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功能”。我们必须赋予教材新的含义,确立科学教材观。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一种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