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6)

《四圣心源》精要(16)
黄岐之
“奇经部次”
[摘录1]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阳蹻、阴蹻、阳维、阴维。
[意义]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称奇经。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感悟]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的主流,是脏腑中气血的流注联系。除十二经脉外,有奇经八脉将十二经脉之间横向联系,加强人体经气的纵横联系。
[摘录2]督脉行于身后,起于下极之俞,并入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诸阳之纲也。任脉行于身前,起于中极之下,循腹里,上关元,入目,络舌,诸阴之领也。
[意义]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为“阳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为“阴脉之海”。
[感悟]十二经脉,有手三阳足三阳和手三阴足三阴,阳经与腑相关,阴经与脏相关。阴阳有别,督脉为阳脉之海,阳脉相通;任脉为阴脉之海,阴脉相通。加强阳脉之间、阴脉之间相互联系,调节经气。
[摘录3]冲脉起于气冲,并足少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诸经之海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环腰如带,诸经之约也。
[意义]冲脉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为“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起于季胁,绕身一周,环腰如带。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
[感悟]经气在十二经脉中产生、运行和消耗,如江河中水势有涨有落,有急有缓。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带脉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是冲脉生理功能完善。
[摘录4] 阳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于风池,主左右之阳也。阴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交贯冲脉,主左右之阴也。
[意义]阳跷起于跟中穴,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穴。主一身左右之阳气。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交贯冲脉,主一身左右之阴气。
[感悟]人体阴阳变化,左阳升,右阴降是一种表述。阳升之经脉是阳跷脉,主一身阳气变化;阴降之经脉是阴跷脉,主一身阴气变化。
[摘录5]阳维起于诸阳会,维络于身,主一身之表也。阴维起于诸阴交,维络于身,主一身之里也。阳蹻、阳维者,足太阳之别,阴蹻、阴维者,足少阴之别。
[意义]阳维脉联络各阳经,分布于身体,主一身的表面。阴维脉起于各个阴脉的交汇,分布于身体,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主一身的里面。阳跷、阳维,足太阳的别脉,阴跷、阴维,足少阴的别脉。
[感悟]阳经属腑,主表。阳经之间联系有阳维脉;阴经属脏,主里。阴经之间联系有阴维脉。
[摘录6]凡此八脉者,经脉之络也。经脉隆盛,入于络脉,络脉满溢,不拘于经,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别道自行,谓之奇经也。
[意义]上述八脉是经脉之络脉。经脉经气兴盛,经气流行不拘经脉,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别经自行,故称奇经。
[感悟]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构成人体经络整体,经气流注有主有次,循行畅通并自我调节,使机体功能正常。针炙的治疗基于经气畅通,消除病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四圣心源》精要(16)】(“《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