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预习作业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次的预习作业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比较烧脑,在我的意识中,“阅读自动化”“书写自动化”与我的美术学科关联不大,至少是在读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把“阅读、书写”分割于语文等学科的想法是片面性的。在苏氏教育理论中:“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①p144)”,同样,叶圣陶老先生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教育是什么?”对啊,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曾问过的问题,而今用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是人影响人的社会活动……他曾经发表的一篇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也明确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②”静心阅读后,我深深的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全面性。可以说,在小学阶段,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根基,倘若孩子们没有学会阅读,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势必处于被动的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提出了小学阶段阅读的重要性:“所有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小学教师),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①p009)”
古语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简单一个道理,我家正在上四年级的小孩都能够理解,给他鱼,还不如给他捉鱼的方法。给他鱼,只能吃一次,之后就没有了,如果学会了捕鱼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为己所用,随时可以吃上鱼……我问孩子,你会怎么选择,他直截了当地选择需要这项技能。孩子的需求,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现实中,孩子所出现的种种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其根源就是缺少了知识的储备。大多数孩子出生的时候,情况基本一致,都是充满对世界认知的渴望,都是带着好奇之心认识世界的,然而,上了学之后,就出现了种种差异,孩子之间有了变化,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没有足够的智力储备。智力的储备,就是通过阅读来积累的。
在文本中:“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什么不正常的结果,而相反的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①p451)”换句话说:“智力发展的不正常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
苏氏提出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学习,掌握 “读、写、算、观察、表达”等五种能力。其中“读写自动化”是所有能力的核心。对于“阅读自动化”的理解,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阅读的过程中,把文字转换为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间断的。要实现孩子们的“阅读自动化”,不是短期的行为活动,需要长期的积累,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说,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①p160)”
细想,在我的教育活动中,我是失败的,尚未为对孩子们进行刻意而为之的阅读训练,结合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引导孩子大胆描绘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事物,展开想象力,可以天马行空,手中的画笔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把自己所要表达事物,在画纸上展现出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阅读和书写的另一种诠释。
大胆地去画,就是思维输出的过程。孩子所画的每一幅画,都具有神奇的内涵,如果单纯的看孩子们画的“画”,也许是“乱七八糟”的感觉,感觉没有什么,如果说用心倾听孩子们的描述,你便走进了另一个天地。孩子们所表现的事物,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对自己的社会经历进行的重组,运用了自己所喜欢的形式进行描述。面对孩子的作品,不能忽视画面的任何细节,因为每个点,都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说到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它是以传递绘画、制作、设计等“美术技能”和欣赏、感受、创作相结合“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活动。也许孩子们将来成不了美术家,但是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能够带来不一样的精神情操。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美术课程拥有了“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表述(③p53)”也就是说,美术学科是通过感知器官、大脑的思维理解和艺术创造所形成的“视觉形象”。因此孩子们所画出来的作品,都是经过他们的思考的,是具象化的表现。
【给教师的建议预习作业】在这里,再次回到文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阅读?”也许大家认为阅读就是读书读文字。我想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根据我的理解,阅读,可以通过视觉去观看,也可通过听觉去倾听,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受。查阅大量的资料,可以验证阅读是全方位的。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从而可能改变命运。(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时刻把“阅读”放在首要位置。“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观察,走进作品之中,体会其中的意境,感受作品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孩子们做到这一步,也是通过情感的陶冶,对艺术背景的拓展,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品味。
图像识读,应该是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从小学,我们就有了“看图说话”,甚至到了高考,也会出现“图画材料”进行评述。可以说,这是通过图片表象,描述本质的过程。如果孩子们能够在图片中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势必具有大量知识储备,对文字的掌握理解,对社会环境的理解……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是把孩子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作品进行串联。用已知的感受或者说自己所理解的层次去感受艺术,去读画面,把画面中的事物读出来,用心体会。
梵高的《星月夜》,这幅作品出现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的第二课《同一幅画》。在本课中,教学目标很简单的,就是配色练习。参考着这幅作品,进行色彩搭配。在配色练习中,体会作者绘画时的情绪如何。学生们看到这幅作品后从以下几点开始思考:1.这幅作品是谁画的?2.创作背景是什么?3.为何要这样创作?4.“我”的感受是什么?
简单的几个问题,就把孩子们带到了图片之中,借用“第二套教学大纲”,检索了解梵高这位画家,通过阅读他的资料,得知在1889年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已经精神奔溃住院治疗,对于他的色彩运用和笔触等方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把自己带进这个画面之中,通过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受,体会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忧郁。通过枯枝和夜空的对比,感受到人类的奋勇无畏。
孩子们之所以能够进行图像识读,是由于长期的阅读,养成的一个习惯,看到一幅画,就想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读,就能很清晰的理解了作品的内涵。这大概也许是一种“阅读自动化”的一种表现吧。
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很困惑。自我感觉,把老师的孩子想象的很强大,给他们的定位不准确。没有把他们定位成普通孩子,原来总是认为,作为老师的孩子一定是很优秀的,很听话的……特别的“标签”,限定了孩子的发展。《给教师的建议》中专列了一条建议,送给老师的。“教师只应在学校里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这件工具,切不可把他带回家去。教师应把自己许多传统的习惯和做法都留在学校,为的是避免使自己的孩子带有教师气。……你们有自己的藏书。你们的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要教育他热爱读书,尊重文化珍宝。(⑤p135)”
之前没有读这本书,没有理论的支撑,但是我深知读书是有好处的,如果让我明确读书的好处,我说不出来,在心底就是相信读书一定改变自己,从思维上,到情感上,都能有所影响。
回忆之前孩子读书的情形,学前阶段,欣赏绘本,在绘本中,感受生活的常识,知道了生活的现象,无形之中,为孩子创设了一定智力背景。一二年级,注重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同样也是绘本为主,简单的文字,概述了身边的自然现象,孩子能够了解到地球的产生,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进化等等,阅读的过程是快乐,也避免不了小插曲,书本的诱惑力还没有高过电子产品。有时候,书本就被电子产品所俘获,采用观看科普视频等形式,进行知识的阅读,久而久之,就能储备许多的知识,在生活中,也给孩子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是实时性的过程,遇到不会的,就要思考怎么去解决。养成不懂就要问,就要弄明白的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很轻松的。
到了三、四年级,阅读的书籍,除了学校共读的书籍之外,还购置了许多自己的喜欢书籍,通过电视,憧憬了军旅生活,读了《少年特种兵》系列后,部队的一些知识由一无所知转换到头头是道,可以说在无形之中收获满满,通过对《米小圈上学记》系列后,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同学之间友谊的珍惜,通过《中国寻宝系列》的阅读,知道了我国各个省份的历史文化,感受到中国的地大物博……
能够借用书籍,解决自己的困惑。在生活中,常常给孩子树立读书的重要性及普及性。近期在cctalk 直播学习中,通过一些小细节指引孩子,每个人都在读书,视频中,朱老师和郭老师的背后,书橱里面都是满满的书籍,都在阅读中体会快乐。
现在把所有的问题系统起来,这些行为就是“阅读自动化”的形成过程,通过大量的阅读,进行思维转换,由文字到画面的转换。前段时间,这个10岁的“熊孩子”夜里突然睡不着了,跑到我旁边,提出了哲学上的那三个问题: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也给我带了很大的思考,思考着如何还给他解释,思考着如何去探讨这个问题。这个答案没有固定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我发现家中书籍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了,既然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的思想已经在发生转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会想办法去寻求答案,对答案的渴望,一定会促使他进行这个领域的探索。为此购买了一套《孩子在想什么-15堂极简哲学课》,引导孩子通过阅读,解答心中的疑惑。
无独有偶,在这个漫长的假期中,在我们共读了英国戴维玻姆的《论对话》时,脑海呈现出几人团座一圈,共同讨论的情景,也许现在他还不能理解里面的深层含义,但是在对话交流中,他已经注意到了交流和沟通的一些方式,避免了“思维假定”……
因此,大量的阅读,是“阅读自动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一种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 【苏】《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M】教育出版社 1984.6
[2] 【中】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9206879/《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3]【中】尹少淳(著)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公司.2016.11
[4]【中】https://baike.so.com/doc/922210-974717.html 《阅读》
[5]【中】《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 王义高 刘启娴 董友 张德广 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1月
2020年3月21日
推荐阅读
- 热闹中的孤独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放屁有这三个特征的,请注意啦!这说明你的身体毒素太多
- 一个人的旅行,三亚
- 布丽吉特,人生绝对的赢家
- 慢慢的美丽
- 尽力
- 一个小故事,我的思考。
- 家乡的那条小河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